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作为连接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旅游行业在疫情之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各国防控措施逐渐放松以及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旅游业迎来了复苏的曙光,本文将从市场需求变化、行业转型趋势、政府政策支持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后疫情时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市场需求变化
(1)国内游成为主流:疫情期间,由于国际旅行限制令和安全健康因素考量,人们更多地选择近距离出游或探索本国的文化遗产,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国庆假期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65.6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8.4%和10.6%,显示出了国内市场旺盛的消费需求,而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类似特征。
(2)健康安全意识增强:疫情使得公众对于出行的安全性更加敏感,酒店民宿等住宿设施是否具备完善的消毒程序成为影响游客决策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变化,许多企业纷纷推出“无接触服务”、“零风险预订”等新举措,力求为顾客营造安心放心的度假环境。
(3)个性化定制需求上升:随着千篇一律的传统观光模式逐渐被边缘化,小团体深度游、特色体验活动越来越受欢迎,旅行者希望通过一次出行收获独一无二的经历,这促使旅行社在产品设计上推陈出新,努力满足多元化的消费诉求。
行业转型趋势
(1)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线购票、虚拟景区游览、智能导游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用户的选择范围,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节假日高峰期热门景点人满为患的问题,据携程发布的《2021-2022年度中国旅游大数据报告》指出,在线平台已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规划行程、预定服务的主要渠道,渗透率达到95%以上。
(2)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环保意识抬头同样驱动着旅游业向着可持续方向迈进,航空公司积极推广碳中和航班;旅游景区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餐饮企业坚持使用本地食材,支持周边农户发展……这些实践均体现出业界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
(3)跨领域融合创新不断:跨界合作模式正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源,通过与教育机构携手打造研学旅行项目,让青少年寓教于乐;借助影视作品取景地效应,带动目的地知名度提升;甚至可以和科技巨头联合研发VR/AR应用,使用户足不出户便能享受身临其境般的观赏体验。
政府政策支持
为了帮助受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的旅游业尽快走出低谷,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减税降费、信贷支持、补贴补助等,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承诺投入2.38亿澳元用于刺激旅游业复苏;新西兰政府则计划提供价值3亿纽币的资金援助计划,帮助遭受严重冲击的小企业度过难关,部分地区还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简化入境手续,吸引海外游客光顾,种种迹象表明,官方层面已经意识到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保障。
总体而言,尽管目前新冠疫情尚未彻底结束,但其对全球旅游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减弱,面向未来,各参与方需继续保持高度警惕,紧密跟踪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策略方向,才能确保行业顺利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也期待更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涌现出来,引领旅游业朝着更健康、更美好的明天进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