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回暖”这一词条悄然登上了热搜榜,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不少网友和气象博主纷纷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担忧,认为此次升温幅度过大,不仅人体需要适应,还可能对植物生长产生误导,这次所谓的“坏回暖”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否真的如人们担心的那样,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中央气象台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一、回暖现象概述
所谓“回暖”,是指气温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降后,重新出现上升的趋势,此次回暖现象发生在冬春之交,正值气温起伏较为剧烈的阶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指出,这次回暖是冬春之交的一次正常天气过程,远远称不上异常。
从气象数据来看,此次回暖将持续至3月初,中东部地区将率先开启升温模式,自北向南大幅回暖,预计北方地区自2月26日起,南方地区自27日起,将先后有3至4天的持续升温过程,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上升6至10摄氏度,部分地区甚至可上升10摄氏度以上,北方地区的气温峰值将出现在2月28日至3月1日,而南方地区则稍晚几天,广东等地可能会更晚一些。
二、气温变化特点
在这次回暖过程中,气温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将率先达到气温峰值,而南方地区则相对滞后,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能超过30摄氏度,广东等地也可能达到28至29摄氏度,华南地区、江南地区局地最高气温也可能升至27至28摄氏度以上,再往北,黄淮地区最高气温能达到16至17摄氏度,华北平原的最高气温则将升至15至16摄氏度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最高气温大幅回升,但早晚气温仍然较低,公众需注意及时调整着装,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由于气温起伏较大,人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公众在享受温暖的同时,也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三、回暖是否异常?
针对此次回暖是否异常的问题,中央气象台给出了明确的答复:远远称不上异常,冬春之交气温起伏本就比较剧烈,冷空气一来,气温就快速下降;冷空气不来,气温又快速回升,这是正常的天气现象,公众无需过分担心。
与历史数据相比,此次预计华南地区的最高气温能进入历史同期前10名,江南地区也差不多,而黄淮、华北平原北部的最高气温和历史同期极端最高气温相比,还差得很多,远远达不到异常的标准,公众可以放心地享受这次回暖带来的温暖。
四、大暖之后接大寒?
在回暖之后,是否会出现大寒天气呢?这也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央气象台预计,3月1日至3日,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将大幅下降,中东部地区气温将下降6至10摄氏度,局部地区甚至可能降温12至14摄氏度。
这次降温并不能被称为“倒春寒”,倒春寒一般指的是进入春季一段时间后,尤其是春季中后期持续一段时间的偏冷现象,而此次冷空气影响发生在3月初,刚刚迈入春季不久,因此还称不上倒春寒,不过,公众仍需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五、回暖对农业的影响
此次回暖对农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央气象台预计,从未来10天的整体情况来看,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2摄氏度,这有利于北方冬小麦萌动返青、南方油麦生长发育和华南早稻播种育秧。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不仅只有气温,还有降水等条件,未来10天,预计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降水量有10至30毫米,利于麦田增墒和冬小麦生长;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部分地区降水量有40至70毫米,局部80至1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成至2倍,这有利于增加库塘蓄水,但多阴雨天气和较强降水将造成部分低洼农田湿渍害和喜湿性病害风险较高,不利于油菜抽薹开花、蔬菜和经济林果等生长。
各地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北方冬麦区需要根据天气变化以及苗情、墒情加强麦田分类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华南早稻产区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利用“冷尾暖头”适时开展早稻育秧工作,已播地区加强秧苗管理。
“坏回暖”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这次回暖是冬春之交的一次正常天气过程,远远称不上异常,虽然气温起伏较大,但公众只需多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即可,各地也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既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