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水静静流淌,见证着这座赣中小城两千多年的岁月更迭。高安这个名字,从东汉建县起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每次走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我都能感受到脚下传来的历史温度——那不只是石头的冰凉,更是一代代高安人生活的余温。
锦江之畔的历史回响
站在锦江边,你会发现这条河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像是高安的历史血脉。江水带走了时光,却把记忆沉淀在两岸。沿岸那些老码头遗址,曾经商船云集,把景德镇的瓷器、宜春的茶叶运往全国各地。现在虽然看不见当年帆影,但老人们坐在江边聊天时,偶尔还会提起祖辈跑船的故事。
我记得去年在江边散步时,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钓鱼老人。他指着对岸说,那里曾经是繁华的水运码头,他爷爷年轻时就在那儿当搬运工。“现在安静了”,老人收起鱼竿,“但水还是那水,城还是那城”。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高安的历史就像锦江水,表面平静,深处却藏着无数故事。
古建筑群中的文化密码
高安的古建筑很有意思,它们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连成片的活态博物馆。从明清时期的民居到民国时期的商铺,建筑风格的变化诉说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些老房子至今还有很多居民住在里面,生活气息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大观楼片区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群,木雕、砖雕、石雕堪称“三绝”。那些雕刻不只是装饰,更像是一本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莲花图案象征清廉,蝙蝠寓意福气,每个细节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期盼。有次我陪外地朋友参观,他惊讶地发现一栋老宅的门楣上刻着完整的《朱子家训》。“这相当于把家训刻在门口,每天进出都能看见”,朋友感叹道。确实,高安人把文化融入了日常生活。
传统民俗的活态传承
高安的特别之处在于,很多传统民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依然鲜活的当下。比如正月十五的龙灯会,整个县城的人都会走上街头,舞龙队伍穿过大街小巷,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种热闹不是表演给游客看的,而是高安人自己的节日。
采茶戏在这里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去年在村口的戏台下,我看见台下坐着的除了老人,还有很多年轻人甚至小孩。当熟悉的唱腔响起,全场都会跟着打拍子。有个小女孩悄悄告诉我,她奶奶年轻时就是唱采茶戏的,“虽然听不懂全部唱词,但觉得很好听”。这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递,或许就是传统能够延续千年的秘密。
高安这座千年古邑最打动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历史遗迹,而是那种贯穿古今的生活气息。历史在这里不是被供奉的,而是依然在呼吸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段老城墙,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等待懂得倾听的人。
如果说历史是高安的灵魂,那么山水就是它的风骨。从大观楼的巍峨到华林山的幽深,再到锦江湿地的灵动,高安的美从不单调。这座城市被自然温柔环抱,每个角落都藏着让人驻足的画面。
大观楼:俯瞰全城的制高点
登上大观楼的那一刻,整个高安在你脚下铺展。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楼阁,历经多次重修,始终占据着城市的最高点。站在顶层凭栏远眺,锦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穿城而过,老城区的青瓦屋顶层层叠叠,远处现代建筑的天际线若隐若现。这种古今交融的视角,在其他城市很少能体验到。
我特别喜欢在黄昏时分去大观楼。夕阳把整座城市染成金色,炊烟从老房子的烟囱里袅袅升起。有次遇到一位本地摄影师,他说自己连续三年每天来拍大观楼的日落。“每个季节,每天的云都不一样,永远拍不腻”。确实,从大观楼看出去的高安,就像一幅永远在变化的动态画卷。楼内那些斑驳的木柱和褪色的彩绘,默默记录着无数个这样的黄昏。
华林山:道教圣地的自然秘境
华林山的美带着几分仙气。作为道教圣地,这里的山水似乎都沾染了灵性。沿着石阶往上走,古木参天,溪水潺潺,偶尔能看到松鼠在枝头跳跃。山间的道观藏在密林深处,红墙若隐若现,钟声悠远。这种静谧与山下城市的喧嚣形成奇妙对比。
记得去年秋天带朋友爬华林山,在半山腰遇到一位采药的老道士。他指着路边的草药如数家珍,还告诉我们哪些是《本草纲目》里记载的品种。“山里的每株草都有它的用处”,老道士说这话时的神情,让我想起古代那些隐居修道的文人。华林山最迷人的或许就是这种氛围——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让人忘记时间流逝。山顶的云海尤其壮观,站在观景台上,真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锦江湿地:候鸟天堂的生态画卷
锦江流到城外,展开成一片广阔的湿地。这里是候鸟的天堂,每年秋冬,成千上万只候鸟来此过冬。白鹭在浅滩上优雅踱步,野鸭成群结队在水面嬉戏,偶尔还能看见珍稀的中华秋沙鸭。湿地的美是流动的,充满生机的。
去年冬天,我在湿地公园的观鸟台遇到一群摄影爱好者。他们天没亮就架好相机,等待日出时分的鸟群起飞。“这些鸟很聪明,知道这里安全”,一位资深鸟友告诉我。确实,高安人对这片湿地格外爱护,附近的村民甚至会自发巡逻,防止有人惊扰候鸟。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芦苇荡上,成千上万只鸟同时飞向天空,那场面震撼得让人说不出话。这片湿地就像高安的绿肺,不仅滋养着万物,更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生态平衡。
高安的山水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相互连接的生命体系。从城市中心的大观楼,到郊外的华林山,再到更远处的锦江湿地,这些风景共同构成了高安独特的气质——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自然的灵动。在这里,人与自然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互相尊重,互相成全。
站在大观楼上俯瞰高安,你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一边是锦江畔青瓦屋顶的老城区,另一边则是现代化厂房林立的产业园区。这座城市没有沉溺于历史荣光,而是选择了一条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奋进之路。从建筑陶瓷到现代农业,再到文旅融合,高安正在用独特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发展故事。
建筑陶瓷产业的崛起
驱车驶入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现代化厂房和高达数十米的喷雾干燥塔。很难想象,这座以历史闻名的城市,如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当地朋友告诉我,高安的陶瓷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只是几家小作坊,如今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我记得参观过一家陶瓷企业的智能车间。与传统印象中粉尘飞扬的陶瓷厂不同,这里的地面光洁如镜,机械臂精准地进行施釉作业,AGV小车沿着预定路线自动运输半成品。企业负责人指着大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说:“我们每条生产线每天能产出上万平方米瓷砖,销往全国各地。”这种转型升级的力度令人惊讶——高安陶瓷不再满足于制造普通地砖,而是转向高端定制、艺术瓷砖等细分领域。
更难得的是,这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记得环保责任。去年有家陶瓷厂投入巨资改造窑炉,使废气排放量降低了70%。厂长说得很实在:“我们生活在高安,当然要保护好这里的青山绿水。”这种发展理念,让高安的陶瓷产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现代农业的特色发展
高安的现代农业同样让人眼前一亮。当你穿过连片的标准化农田,会看到无人机正在精准施肥,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数据。但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在村前镇的万亩辣椒基地,我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做“辣椒经济”。时值收获季节,田野里红绿相间,农民们忙着采摘新鲜辣椒。合作社负责人带我参观他们的加工车间,指着自动化生产线介绍:“我们不仅卖鲜椒,还开发了辣椒酱、辣椒干等十多种深加工产品。”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模式,让普通辣椒身价倍增。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遇到的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高安,用电商平台销售家乡的土特产。“刚开始父母很不理解,现在我们的农产品已经卖到了北上广深。”他笑着说,眼里满是自豪。这种新旧思维的碰撞,正在悄然改变高安农业的面貌。从传统的粮食种植,到特色的辣椒、中药材、有机蔬菜,高安农业正在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文旅融合的新机遇
高安最令人期待的,或许是文旅融合带来的新机遇。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活”起来,成为摆在面前的课题。
去年秋天,我参加了高安举办的首届陶瓷文化旅游节。在活动现场,游客不仅能购买精美的陶瓷工艺品,还可以亲手体验拉坯、彩绘等制作过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更妙的是,组织者将旅游节与当地的农家乐、民宿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大观楼附近的文创街区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老房子被改造成创意工作室、特色书店和茶室,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常去的一家茶馆老板说:“现在年轻人也愿意来这里坐坐,听听高安的老故事。”这种新旧交融的场景,或许正是高安文旅融合的精髓所在——不是简单地开发景点,而是让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高安的奋进之路,走的不是推倒重来的激进路线,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就像锦江水始终流淌,但两岸风景常新。这座千年古邑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传统与现代如何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