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三岛旅游攻略:探索中国唯一海洋少数民族的原始风光与文化魅力

北部湾那片蔚蓝海域中,三座翡翠般的岛屿静静依偎在浪花之间。京族三岛就像散落海上的珍珠,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们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中国唯一海洋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更以其原始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探寻者的目光。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从地图上看,京族三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市江平镇,具体指巫头、山心、澫尾三座岛屿。它们面朝北部湾,背靠大陆,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海上屏障。

这里的海水格外清澈,沙滩洁白细腻。潮汐每天两次冲刷着海岸线,退潮时露出的滩涂上总能看到京族妇女戴着斗笠拾贝的身影。海风常年带着淡淡的咸味,红树林在浅滩上顽强生长,白鹭时而掠过水面。这样独特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记得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最让我惊讶的是那种原始的宁静。没有喧嚣的商业开发,只有海浪声和偶尔传来的京族民歌。这种未被过度打扰的自然状态,在当今的旅游目的地中显得尤为珍贵。

京族三岛的基本构成

三座岛屿虽同属京族聚居地,却各有特色。巫头岛面积最大,京族人口也最为集中,可以说是京族文化的核心区域。山心岛地势较高,岛上遍布礁石,渔港规模在三岛中最为完善。澫尾岛则以其漫长的金色沙滩闻名,沙质特别柔软,光脚踩上去的感觉妙不可言。

每座岛屿都通过堤坝或桥梁与大陆相连,这让前往探访变得十分便利。岛上的京族村落依然保持着传统布局,高脚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椰林之间。那些用海蛎壳装饰的墙面,在阳光下闪烁着独特的光泽。

三岛总共生活着约2万京族同胞,他们世代以海洋为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在村子里,你能看到晾晒的渔网、停泊的渔船,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海产干货的香气。

岛屿特色与旅游资源概览

京族三岛的旅游资源丰富得超乎想象。澫尾的金滩长达13公里,坡度平缓,水质洁净,完全可以与某些国际知名海滩媲美。清晨在这里看日出,霞光映照下的海面美得令人窒息。

除了自然风光,这里的人文体验更是独一无二。你可以参观京族博物馆,了解这个海洋民族的历史变迁;或者走进传统高脚屋,感受京族人的日常生活。最特别的是有机会亲眼目睹京族特有的高跷捕鱼技艺——渔民踩着高跷站在齐腰深的海水中撒网,那画面仿佛时光倒流。

当地的海鲜绝对值得专门提及。刚刚捕捞上来的鱼虾,用京族传统方法烹饪,那种鲜美的滋味在别处很难体验到。我个人特别推荐尝试他们的鱼露,这种京族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制作工艺已经传承了数百年。

三座岛屿虽然相距不远,但每座岛都值得你花时间慢慢品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文化地理单元,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去发现、去感受。

踏上京族三岛,你能感受到空气中飘荡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气息。这个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跨越国界的故事。记得第一次听到京族老人用独弦琴弹奏民歌时,那种悠扬中带着海风味道的旋律,瞬间就把我带入了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京族起源与民族特色

京族的根在越南,大约500年前他们的祖先从越南涂山等地迁徙而来,最终在这三座海岛上扎根。这种跨境民族的身份赋予了京族文化特殊的双重性——既保留着越南文化的基因,又深深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土壤。

走在巫头村的巷子里,你会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很特别。传统的高脚屋既考虑了防潮通风的实用需求,又体现了京族人对空间的独特理解。那些用海蛎壳镶嵌的墙面不仅美观,还默默诉说着这个民族与海洋的亲密关系。

京族人的面容特征也带着明显的热带海洋民族印记。深色的皮肤是常年与海风阳光为伴的证明,而他们看人时那种温和又略带审视的眼神,总让我想起在越南会安古城遇见的当地渔民。这种跨越国界的面容相似性,本身就是一部无声的迁徙史。

他们的生活节奏与潮汐同步。清晨退潮时妇女们结伴赶海,男人们则驾船出海。这种依海而生的生存智慧,已经渗透到京族文化的每一个细节里。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

要说京族最盛大的节日,非“哈节”莫属。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镇海大王,如今已经演变成京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巫头岛的哈节,那种全民参与的狂欢氛围至今难忘。

哈节通常持续三天,仪式复杂而庄严。从迎神、祭神、唱哈到送神,每个环节都遵循着古老的传统。唱哈亭里,哈妹们身着白色长衫,手持竹板边敲边唱。那些古老的京族史诗在她们婉转的歌声中缓缓流淌,虽然我听不懂歌词,但旋律中蕴含的情感却能直击心灵。

除了哈节,京族人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仪式感。新生儿满月时要举行“开荤”仪式,用鱼汤为孩子祝福;婚礼上新人要共饮一杯“连心酒”,象征从此同心同德。这些习俗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京族人对生命、对家庭的深刻理解。

最让我感动的是,即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依然在京族三岛上鲜活地存在着。不是作为表演给游客看的噱头,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的一部分。

京族语言与文化传承

京语属于南亚语系,与越南语同源。在岛上,你经常能听到京族人在普通话和京语之间自如切换。年轻人之间用普通话交流,但回到家,与长辈对话时又会自然地使用京语。这种语言上的“双轨制”,恰恰反映了京族文化的适应性与韧性。

独弦琴是京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整个中国只有这里还能看到它的身影。一根弦、一个共鸣箱,却能演奏出如此丰富的音色。记得在澫尾村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艺人,他告诉我,学独弦琴最难的不是技巧,而是理解京族人的“海之魂”。他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烁着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文化的人才有的光芒。

如今,京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岛上的京族学校开设了京语课程,年轻人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价值。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确实是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在母亲教孩子辨认潮汐的耐心讲解中,在老渔民向年轻人传授高跷捕鱼技艺的示范中,在节庆时全族人齐声合唱的古老歌谣中。京族文化就像海边的红树林,根系深深扎在这片土地,同时又能适应新的环境继续生长。

清晨五点的京族三岛,海风带着特有的咸腥味拂面而来。我至今记得第一次站在万尾金滩看日出的场景,晨曦中的海滩空无一人,只有潮水在脚下轻轻涌动。那种远离喧嚣的宁静,让习惯了城市节奏的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旅行可以这样简单,又这样深刻。

最佳旅游季节与交通指南

京族三岛的气候很特别,既受海洋调节,又有明显的季风特征。一般来说,每年9月到次年4月是最舒服的时候。这时候的天气不冷不热,海风也温柔,特别适合在海滩散步或出海观光。我特别喜欢10月的京族三岛,那时候夏季的游客潮刚退去,秋天的海显得格外清澈宁静。

要说最热闹的季节,肯定是6到8月。这时候海水温度正合适游泳,但要做好心理准备——你会遇到不少同样想来避暑的游客。记得去年7月我在万尾金滩,整个海滩都是嬉戏的人群,那种热闹的氛围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至于交通,现在去京族三岛已经方便多了。如果你从南宁出发,可以选择坐高铁到防城港北站,再转乘旅游专线大巴。全程大概三个小时,沿途的风景从城市渐渐过渡到海滨,视觉上相当享受。

自驾的话会更自由些。沿着钦东高速一路向南,在江平出口下高速后,跟着路标很快就能到达京族三岛。岛上的路况整体不错,就是有些小巷子比较窄,开车时要多留意。

必游景点推荐

万尾金滩绝对是京族三岛的招牌。这片长达13公里的海滩,沙质细腻得像是精心筛选过。退潮时,海滩会露出大片平坦的滩涂,这时候最适合体验京族特色的高跷捕鱼。看着当地渔民踩着高跷在浅海撒网,那种人与海和谐共处的画面,比任何明信片上的风景都要生动。

巫头的红树林保护区是另一个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乘着小船在红树林间的河道穿行,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船夫是个地道的京族人,他指着水里的弹涂鱼和树上的白鹭,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片生态系统的精妙。这种亲近自然的体验,在城市里是绝对找不到的。

山心岛的京族博物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从京族的迁徙历史到日常生活用具,每个展品都在诉说着这个海洋民族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博物馆里那把百年历史的独弦琴,虽然已经不能演奏,但琴身上岁月留下的痕迹,本身就是一部无声的历史。

如果时间允许,我强烈建议去澫尾的渔港看看。每天下午渔船归港的时候,整个码头都弥漫着新鲜的海产气息。渔民们忙着分拣当天的收获,买手们在讨价还价,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比任何刻意安排的旅游项目都来得真实。

京族三岛旅游攻略:探索中国唯一海洋少数民族的原始风光与文化魅力

住宿与美食指南

在京族三岛住宿,选择其实挺多的。如果你想体验原汁原味的京族生活,可以试试岛上的民宿。我住过巫头村一家由传统高脚屋改造的民宿,晚上听着海浪声入睡,早上被赶海归来的村民的谈笑声唤醒,那种融入当地生活的感觉特别棒。

当然,如果你追求更舒适的住宿环境,万尾海滩沿线有不少条件不错的度假酒店。这些酒店通常都直面大海,有的还自带游泳池和SPA设施。不过我个人还是更喜欢民宿那种亲切感,毕竟能和当地人聊天,了解更多的京族文化。

说到美食,京族三岛绝对能让海鲜爱好者心满意足。这里的海鲜做法很特别,既保留了粤菜的清淡,又融入了京族特有的调味方式。鱼露是京族菜的灵魂,那种发酵后特有的鲜香,能让最简单的海鲜都变得风味十足。

一定要尝尝京族特色的风吹饼。这种用米浆制成的薄饼,经过海风自然风干后,口感酥脆中带着淡淡的咸味。配上当地特制的虾酱,简直是绝配。还有京族鱼粥,用新鲜海鱼和米粒慢火熬煮,最后撒上香菜和花生碎,那种鲜美的味道至今让我念念不忘。

在岛上的大排档吃海鲜是种特别的体验。你可以直接在水箱里挑选活蹦乱跳的海鲜,告诉老板你喜欢的做法。坐在海边的露天座位上,吹着海风,吃着刚出锅的椒盐皮皮虾,那种满足感是任何高档餐厅都给不了的。

记得有次在巫头村的小餐馆,老板推荐了一道京族传统菜——螺肉炒酸笋。酸笋的酸爽恰到好处地中和了螺肉的韧性,那种独特的口味组合,让我对京族人的饮食智慧佩服不已。有时候,美食确实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直接的窗口。

走进巫头村那间老屋时,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竹香。一位京族老人正坐在门槛上编织渔篓,手指在竹篾间灵活穿梭。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手工艺品,其实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生活记忆。每道纹路都在诉说着与海相伴的故事。

京族服饰与织锦工艺

京族女性的传统服饰总是让人过目不忘。那种独特的剪裁和色彩搭配,既实用又充满艺术感。我曾在澫尾村见过一位老人展示她的嫁衣——深蓝色的上衣配着彩色织锦腰带,衣襟上的贝壳纽扣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她说这件衣服已经陪伴她四十多年,每次重要节日都会拿出来穿。

织锦工艺在京族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传统的织机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彩色的丝线在织女手中渐渐变成精美的图案。京族织锦最喜欢用海洋元素——波浪纹、鱼纹、船纹,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记录着这个海洋民族的生活印记。

记得在万尾村的手工作坊,我尝试着学习最简单的织锦技巧。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织坊主人笑着说,她学这门手艺用了整整三年,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看着她手把手教女儿织锦的样子,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文化的传承。

竹编与木雕技艺

京族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竹编的身影。从捕鱼的鱼篓到装米的米筛,从休息的竹椅到遮阳的斗笠,竹子在这个海岛上被赋予了无限可能。山心岛有位老师傅告诉我,京族竹编最特别的是它的防水处理工艺。经过特殊处理的竹编器具,即使长期在海上使用也不会轻易损坏。

木雕工艺则更多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京族人喜欢在木器上雕刻鱼、虾、海螺等海洋生物,这些雕刻不仅是为了装饰,更寄托着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我在一家老宅里见过一个百年前的木雕妆匣,上面的海波纹路依然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想象它曾经陪伴过多少代京族女性。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京族渔船上的木雕装饰。船头往往会雕刻着特殊的图案,据说能保佑渔民平安归来。这些雕刻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京族人对海洋的深刻理解。看着那些被海水打磨得光滑的木雕,仿佛能听到海浪与岁月的对话。

特色手工艺品制作体验

现在京族三岛有不少地方提供手工艺体验活动。在万尾的文化体验中心,游客可以亲手制作简单的竹编小物。我试着编了一个小渔网,虽然成品歪歪扭扭,但那种亲手创造的成就感却格外真实。指导的老师傅很耐心,他说重要的是体验这个过程,而不是追求完美。

贝壳工艺是另一项有趣的体验。京族人习惯用海边捡来的贝壳制作装饰品,这项手艺不需要太多工具,却能创造出令人惊喜的作品。把不同形状的贝壳组合成风铃,海风吹过时发出的清脆声响,就像大海在轻声歌唱。

制作京族特色饰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用彩色的丝线编织手链,配上小贝壳和小珍珠,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做的那个手链虽然简单,但每次看到它都会想起在京族三岛的那些日子。这种亲手制作纪念品的方式,比购买现成的商品更有意义。

在体验这些手工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慢下来的快乐。现代社会一切都讲究效率,但在这里,花一个下午编一个小竹篮反而成了最奢侈的享受。也许这就是手工艺的魅力——它让我们重新找到与物质世界最直接的连接。

哈节那天清晨,整个万尾村都醒得特别早。海风里飘来糯米和香烛混合的气息,老人们穿着珍藏多年的传统服饰,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我站在村口的古榕树下,看着祭祀队伍缓缓走向哈亭,忽然明白这些延续数百年的仪式,才是京族文化真正的心跳。

哈节庆典活动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十在巫头、万尾、山心三岛轮流举办。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祭祀海神,感谢大海的馈赠,祈求出海平安。现在的哈节既保留着古老的仪式,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

祭祀仪式从清晨开始。村民们抬着祭品走向海边的哈亭,祭品包括整猪、糯米糕、水果和自酿米酒。主祭人吟唱着古老的祭海词,声音在海风中显得格外苍凉有力。我记得那位主祭人后来告诉我,这些祭词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录,会唱的人已经不多了。

迎神环节特别有意思。村民们举着彩色幡旗,抬着神轿沿海岸线巡游。队伍经过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摆上香案。有个老奶奶热情地邀我加入队伍,她说 outsiders 参与迎神会带来好运。跟着队伍边走边唱,虽然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那种虔诚的氛围确实让人感动。

送神仪式在傍晚举行。人们把纸船放入海中,看着它们随波漂向远方,象征送海神归去。那一刻,夕阳把海面染成金色,纸船点点,仿佛真的载着神灵远去。站在我身边的京族朋友轻声说,这个仪式让他们觉得,无论走多远,大海永远是他们精神的归宿。

传统歌舞表演

京族的歌舞就像海浪一样,既有温柔的韵律,也有澎湃的激情。竹竿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八根竹竿在舞者手中开合敲击,参与的人要在竹竿间灵活跳跃。我第一次尝试时总是踩到竹竿,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但那种欢乐的气氛,比任何专业表演都更打动人心。

天灯舞是另一个让我难忘的表演。舞者手持竹制天灯,通过身体律动表现京族人出海、捕鱼、归来的生活场景。灯光在夜色中摇曳,配合着京族独弦琴的伴奏,整个舞蹈就像一首流动的海洋史诗。表演结束后,舞者告诉我,每个动作都有特定含义,记录着祖先与大海相处的智慧。

独弦琴表演堪称京族音乐的活化石。这种只有一根弦的乐器,却能演奏出丰富多变的旋律。在山心村的小广场上,我听过一位老人弹奏《过桥风吹》。他说这首曲子描绘的是京族祖先乘竹筏渡海而来的故事。琴声呜咽,仿佛真的能听见海浪拍打竹筏的声音。

对歌是京族年轻人最喜欢的活动。月明之夜,男女青年隔着一堆篝火即兴对唱,歌词往往充满幽默和智慧。虽然听不懂具体内容,但从他们脸上的笑容和不时爆发的笑声中,你能感受到这种古老交流方式的魅力。有个小伙子后来给我翻译了几句,原来是在调侃对方唱歌像海鸥叫。

特色民俗体验项目

现在游客也能参与很多民俗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学跳竹竿舞是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在万尾的文化广场,每天都有老师免费教学。我学了半天才掌握基本步伐,但当你终于能跟上节奏,在竹竿间自如穿梭时,那种成就感特别强烈。教舞的大姐说,重要的是放松,就像和海浪玩耍一样。

制作京族特色小吃也是个有趣的体验。哈节必备的五色糯米糕,用植物汁液染成红、黄、紫、白、黑五种颜色。我在一位大婶指导下尝试制作,虽然成品颜色没那么鲜艳,但味道确实独特。大婶说这些颜色都有寓意,黑色代表土地,蓝色代表大海,红色代表太阳...

海上放灯活动让我印象最深。夜幕降临时,游客可以和当地人一起在海边放水灯。用芭蕉叶折成小船,中间放上蜡烛,许愿后轻轻推入海中。看着点点灯火随波远去,整个海湾就像撒满了星星。旁边的小女孩认真地告诉我,她的愿望是爸爸每次出海都能平安回来。

参与传统游戏也很有意思。京族人有种叫"跳海"的游戏,用贝壳在沙滩上摆出图案,参与者要单脚跳过而不碰倒贝壳。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需要很好的平衡感。我和几个京族孩子玩了一下午,虽然总是输,但那种纯粹的快乐让人忘记时间。

离开京族三岛那天,又看到一群游客在学竹竿舞。看着他们笨拙却开心的样子,我想这就是民俗节庆的魅力——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更让我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也许有一天,这些游客中也会有人像我一样,因为一次节庆体验,而深深爱上这个海洋民族。

站在万尾岛新建的观景台上,看着脚下清澈的海水和远处正在作业的渔船,我突然想起五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的景象。那时的海滩上随处可见塑料瓶和渔网碎片,而现在,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分类垃圾桶,还有志愿者在清理海岸线。这种变化让人欣慰,也让我思考: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真的能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吗?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

京族三岛的海洋生态系统特别脆弱。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这些看似普通的自然景观,其实是维持整个海域生态平衡的关键。当地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实施游客总量控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需要提前预约才能登岛。这个措施刚开始遭到不少旅行社反对,但现在看来确实必要。

我认识一位在巫头岛开民宿的京族朋友,他的做法很有意思。他把民宿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收集起来,和附近渔民交换新鲜海产。这些厨余垃圾被渔民用来做鱼饵,形成了小范围的循环经济。他还给住客发放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袋,鼓励他们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赢得了游客的尊重。

海滩保护区的设立是个明智之举。现在京族三岛划出了好几片核心保护区,禁止任何旅游活动。这些区域成了海洋生物的避难所,海龟重新回到这里产卵,珊瑚覆盖率也在缓慢恢复。有趣的是,这些保护区反而成了最好的"活广告",游客虽然不能进入,但在周边区域就能观察到更丰富的海洋生物。

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也在悄悄进行。岛上很多民宿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路灯改用风能发电。这些改变可能游客不太会注意到,但对减少岛屿的碳足迹很有帮助。我记得有家餐厅的老板很自豪地告诉我,他们用的电力全部来自屋顶的太阳能板,虽然初期投入大,但长期来看很划算。

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京族独弦琴现在有了电子扩音版本,年轻乐手尝试把它和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在山心村的文化中心,我听过一场特别的演出,传统独弦琴伴奏下,京族古老民谣被改编成流行歌曲。台下坐着的不仅有老人,还有很多年轻人跟着节奏轻轻摇摆。

手工艺品的创新更明显。传统的京族织锦图案,现在被用在手机壳、帆布包等现代用品上。在万尾的文创集市,我遇到一位年轻的京族设计师。她把祖传的织锦技艺和现代审美结合,设计出一系列兼具民族特色和实用性的产品。她说最初长辈们不理解,直到看见游客争相购买,才意识到创新不等于背叛传统。

语言保护是个挑战,但也看到了希望。现在岛上的学校都开设京语课程,还开发了京语学习APP。更让我感动的是,很多民宿主人会主动教游客简单的京族日常用语。虽然只是"你好"、"谢谢"这样的基础词汇,但这种互动让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位游客告诉我,学会用京语说"海鲜很好吃",让当地渔民特别开心。

节庆活动的现代化改造值得借鉴。哈节期间,组织者引入了线上直播,让不能亲临现场的人也能参与。同时保留了核心的传统仪式,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更符合现代人的观赏习惯。这种"守旧创新"的做法,既满足了老一辈的情感需求,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

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

智慧旅游可能是京族三岛的未来方向。听说当地正在开发一个智能导览系统,游客通过手机就能了解每个景点的文化背景和环保要求。这个系统还会实时显示各景点游客密度,帮助分散人流。如果实现得好,既能提升游客体验,又能减轻环境压力。

生态补偿机制正在讨论中。计划对每位游客收取小额环保费,专门用于生态修复和文化保护。这笔费用虽然不多,但累积起来能做成很多事。更妙的是,游客可以通过参与环保活动来抵扣这部分费用,比如参加海滩清理或植树活动。这样既筹集了资金,又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人才培养是关键。岛上现在有了自己的旅游管理学院,专门培养既懂旅游管理又了解本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我认识的一位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父辈改造传统渔家乐。他说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客人离开时对京族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社区参与度还需要提升。理想的模式是让每个岛民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有些村子开始尝试"轮值村长"制度,让普通居民参与旅游管理的决策过程。这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虽然效率可能不如专业团队,但更能反映当地人的真实需求。

离开京族三岛前,我又去了那个观景台。夕阳下,一群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潮间带生物。他们小心地踩在礁石间,认真记录着每个发现。这种场景让我相信,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完全可以和谐共存。京族三岛正在走的路,或许能成为其他海岛旅游地的参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守护好这片滋养了京族人数百年的碧海蓝天。

你可能想看: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