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西湖边远眺雷峰塔,那座八角形楼阁式塔身总能第一时间抓住视线。朱红色的木结构外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五层塔檐层层内收的轮廓线,勾勒出典型的江南古塔韵味。塔顶那座金灿灿的塔刹,像是给整座塔戴了顶精致的冠冕。
记得去年深秋陪朋友游览时,他举着手机连拍十几张后感叹:“每个角度都像明信片。”确实,这座重建时保留了南宋风格的建筑,既延续了古塔的典雅,又融入了现代钢结构技术。塔身那些精雕细琢的栏杆花纹,近看会发现上面刻画着《白蛇传》的浮雕故事。
外观特征
雷峰塔的造型藏着不少细节。塔基采用花岗岩砌筑,显得沉稳庄重。各层挑檐下悬挂的铜铃,风起时会发出清脆声响。最特别的是二层以上设置的平座栏杆,这种“回”字形廊道设计,让游客能环绕塔身观赏不同方向的湖景。
塔内那部直达顶层的透明电梯,算是古今结合的巧妙设计。既方便了行动不便的游客,又不会破坏整体美感。从塔窗望出去,每个窗口都像天然的取景框,框住西湖的片段美景。
四季流转
春天的雷峰塔最是明媚。塔周樱花、桃花渐次开放,粉白的花云衬托着赭色塔身。有次清明前后去采风,恰好拍到塔前几株垂柳抽出新芽,翠绿柳丝与古塔构成绝佳的色彩搭配。
夏季雷峰塔常笼罩在氤氲水汽中。雨后的塔身颜色会变得深沉,湿漉漉的瓦当滴着水珠。若赶上暴雨初晴,偶尔能捕捉到彩虹跨越塔顶的珍贵画面。
秋冬季的晨雾最为动人。去年十一月某个清晨,我拍到湖面升起的薄雾轻抚塔身的画面,那时银杏正黄,金黄的落叶铺满塔前广场。冬日雪景更是难得,白雪覆盖的塔檐与红色墙体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昼夜交替
日落前两小时是拍摄的黄金时段。斜阳给塔身镀上暖金色,塔影在湖面拉得很长。等到暮色四合,塔内灯光逐层亮起,通体透光的雷峰塔倒映在西湖里,恍若悬浮的水上宫殿。
夜景灯光设计确实花了心思。不同季节会调整亮灯时间,夏季通常晚七点开灯,冬季会提前到五点半。有次寒冬傍晚,我拍到蓝调时刻的雷峰塔——天空还剩最后一抹幽蓝,而塔身已绽放温暖光芒,那种色彩过渡美得令人屏息。
站在苏堤上看夜幕中的雷峰塔,它就像悬在黑暗湖面上的发光宝盒。这种昼夜不同的风貌,让许多摄影爱好者宁愿守候整天,就为记录它从晨曦到星辉的完整模样。
西湖边的长椅总是坐满举着相机的人。他们调整焦距的手势,像在给雷峰塔丈量最合适的距离。这座塔奇妙的地方在于,远看近观竟是两种性格——远处是水墨画里的剪影,走近才看清木料纹理里的岁月痕迹。
记得带第一次来杭州的表妹拍照时,她绕着塔转了三圈后恍然大悟:“原来每个方向都有故事。”确实,雷峰塔的拍摄角度就像多棱镜,转个身就是全新的风景。
隔湖相望
从苏堤春晓的位置取景,能收获最经典的西湖明信片画面。清晨六点左右的晨雾尚未散尽,雷峰塔在氤氲水汽中若隐若现。这时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塔与倒影会构成完美的对称构图。
湖面游船经过时别急着收相机。船只划出的涟漪会打破倒影,形成抽象的水纹图案。有次我拍到天鹅游过塔影的画面,白色羽翼在黛色塔影里特别醒目。
下午四点后的逆光值得等待。太阳落在雷峰塔后方,塔身会变成剪影,而塔檐轮廓被勾出金边。这个时刻的西湖水面泛着碎金,偶尔有摇橹船划过,就是现成的诗意画面。
仰视的威严
走近塔基广场,试着把镜头垂直上仰。这个角度下的雷峰塔带着压迫性的宏伟,层层收分的塔檐像通往天空的阶梯。最好使用广角镜头,能同时捕捉到塔刹和流云。
阴天拍摄仰角反而更有味道。灰白色天空成为天然背景板,能突出塔身结构的精妙。若是雨后初晴,塔檐滴落的水珠在仰拍视角里会变成闪亮的银线。
我常注意到游客在这个角度停留最久。他们仰头时微微张开的嘴唇,和镜头里舒展的塔影形成有趣呼应。某个重阳节清晨,我拍到晨练的老人面对古塔打太极,那种古今对话的瞬间比单纯建筑照更动人。
塔内窥景
登塔时别错过内部结构的拍摄机会。盘旋而上的木制楼梯本身就有几何美感,从底层仰拍螺旋阶梯,能获得具有强烈纵深的画面。塔内窗棂投下的光斑,在午后会形成天然的光影游戏。
每层塔廊的观景窗都是取景框。试着用窗框作为前景,框住窗外的西湖片段。这种“画中画”构图,能让照片产生时空交错感。记得在第四层西侧窗口,能拍到保俶塔与雷峰塔的隔湖对望。
黄昏时分在塔内拍摄别有韵味。夕阳透过花格窗洒进来,在地面投射出斑驳图案。这时对焦在窗棂阴影上,让远处湖景适当虚化,能营造出朦胧的怀旧氛围。
塔心那组《白蛇传》彩绘浮雕也值得细细记录。用大光圈镜头贴近拍摄局部细节,青蛇衣袂的褶皱、白娘子飘带的弧度,这些微观视角往往比全景更显匠心。
有位摄影前辈说过,拍建筑像在跟历史对话。雷峰塔尤其如此——它既静立千年,又随光影流转呈现不同表情。记得有回陪朋友拍塔,他架好三脚架后突然问我:“为什么我拍的雷峰塔总像明信片翻版?”这个问题让我愣了片刻。或许我们都太执着于复制经典机位,忘了每个镜头后面该有独特的目光。
光影的魔术
清晨五点半的晨光带着薄荷般的清冽。这时从南岸拍摄,光线以15度角掠过塔身,砖瓦的浮雕会浮现立体阴影。我习惯用点测光对准塔身中部,保留暗部细节的同时让天空微微过曝,形成素净的高调画面。
正午的顶光常被摄影手册列为禁忌,但雷峰塔的飞檐斗拱在垂直光线下反而显出别样韵味。去年暑天我尝试用偏振镜消除反光,意外发现塔檐下的彩绘在强光中格外鲜艳。这种时刻适合拍摄建筑细节,比如第八层檐角的风铃特写。
日落前半小时被称为“魔法时刻”。夕照给雷峰塔披上蜜色轻纱,这时用白平衡的阴天模式增强暖调,塔会像从古画里浮出来般温润。有次我等到华灯初上那刻,暖黄的塔灯与天边余晖交融,拍出的照片竟带着宣纸的纹理感。
构图的诗意
雷峰塔的八角形制本身充满几何美。采用三分法则时,试着把塔身放在右上线点,留出左侧空间给飘过的云或飞鸟。这样的构图既稳定又留有呼吸感。从苏堤拍摄时,我会刻意把前景的桃枝纳入画面,春天时粉嫩的花瓣能中和塔的庄重。
框架式构图在雷峰塔周围随处可得。利用柳树垂绦作天然画框,或是透过六和塔的拱门远眺,都能增加画面层次。最妙的是雨后积水洼,蹲低机位拍摄倒影,真实的塔与倒置的塔在水洼边缘相接,有种超现实的趣味。
很多游客会忽略负空间的运用。雾霾天拍摄时,我常让塔只占画面三分之一,大面积的留白反而强化了“雷峰夕照”的意境。这种构图需要勇气——你得相信观众能读懂空寂里的丰盈。
设备的延伸
手机摄影早已能胜任多数场景。拍全景时记得开启HDR模式,雷峰塔的深色檐角与明亮天空需要宽动态范围。华为手机的超级夜景模式对拍雷峰塔灯光效果很好,手持三秒就能获得清晰夜照。
单反用户建议带齐24-70mm和70-200mm两支镜头。前者适合塔内螺旋楼梯的广角收录,后者能捕捉塔檐脊兽的细部。有回我用200mm长焦从净慈寺拍雷峰塔,压缩感让塔仿佛就立在殿宇飞檐之后,产生了奇妙的时空叠压效果。
三脚架在雷峰塔摄影中不是可选配件而是必需品。黄昏时分用慢门拍摄,游船灯光会在湖面拉出丝绸般的光轨。我总在包里塞个小巧的八爪鱼三脚架,它能缠绕在栏杆上完成长曝光。还有渐变灰滤镜,在逆光拍摄时能平衡天空与塔体的光比。
无人机视角固然震撼,但需注意禁飞区规定。去年清明在合规区域航拍,从三百米高空俯瞰,雷峰塔在苏堤春晓的桃红柳绿中,真像山水画里钤下的朱红印章。
翻看雷峰塔的照片总让我想起外婆的老相册——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同一座塔在不同年代呈现着截然不同的面容。去年整理资料时,我偶然看到一张1924年的雷峰塔照片,塔身尚未倒塌,但砖石间已显颓态。旁边贴着2023年游客拍摄的夜景,流光溢彩的塔身与旧照形成奇妙的对话。
时光的切片
黑白照片里的雷峰塔带着历史的重量。1920年倒塌前的影像中,塔顶杂草丛生,砖块剥落处露出内部的夯土。有张著名老照片拍摄于黄昏,夕阳把残塔的剪影投在西湖水面,竟与南宋画院《雷峰夕照》的意境如出一辙。
收藏家手中还有组珍贵玻璃底片,记录着1925年重建前的勘测过程。工人搭着竹脚手架测量塔基,背景里保俶塔依然亭亭玉立。这些影像的价值不在构图精美,而在于它们凝固了历史转折的瞬间。
民国明信片上的雷峰塔常配着繁体字说明。我见过一张染色的风景照,手工上色的桃红柳绿显得稚拙,反而透出那个年代特有的诚挚。这些影像里的西湖比现在空旷许多,雷峰塔孤零零立在湖岸,像在等待什么。
当下的凝视
当代摄影师更注重与古塔的情感联结。青年摄影师陈航的系列作品《塔影》里,雷峰塔倒映在咖啡杯、手机屏幕甚至行人的墨镜中。有张照片拍的是雨天后视镜里的塔影,水珠让影像变得朦胧,现代载体与古塔形成有趣共鸣。
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照则展现着大众视角。在Instagram搜索#雷峰塔,能看到穿汉服的女孩以塔为背景起舞,也有老夫妻仿效《新白娘子传奇》的经典姿势。这些照片或许不够专业,但鲜活的生活气息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专业画册里的雷峰塔更具艺术性。摄影师张兆增连续七年固定机位拍摄,相同构图下呈现的四季流转令人震撼。他的冬日作品尤其动人——雪絮纷飞中,雷峰塔的轮廓在长曝光下化作毛茸茸的光影,仿佛随时会融进背景的雪幕。
四季的轮转
春天的雷峰塔最适合与花卉同框。清明前后,塔周樱花如云,这时拍摄最好选择逆光角度,让半透明的花瓣在塔身周围形成光晕。我总记得某个四月清晨,晨雾中的雷峰塔被浅粉色的花枝环绕,像古装美人鬓边的钗环。
夏季的雷峰塔在暴雨后别有韵味。去年台风过境,我拍到乌云初散时的画面:塔身湿漉漉地反着光,一道彩虹恰好从塔尖掠过。这种转瞬即逝的景致需要耐心等待,但得到的画面往往超出预期。
秋日的银杏给雷峰塔镶了金边。从净慈寺方向望去,金黄的叶片与古塔的赭色墙体形成暖色系渐变。有年深秋我拍到落日正好卡在塔檐间,光芒从八角形的间隙迸射出来,整座塔像在燃烧的纸灯笼。
冬季雪景中的雷峰塔最显风骨。2018年那场大雪后,我清晨赶往西湖。积雪覆盖的塔檐模糊了现代修缮痕迹,恍惚间竟与老照片中的景象重合。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惊起的寒鸦恰好掠过塔尖,给静谧画面添了动态笔触。
这些影像共同构成雷峰塔的视觉传记。每次整理照片都会发现新的细节——某块砖石的斑驳,某扇雕花窗的光影变化。或许我们不断拍摄这座古塔,不只是记录它的形貌,更是在寻找自己与千年时光的连接方式。
去年帮朋友设计旅游手册时,我们差点惹上版权纠纷——从网上下载的雷峰塔照片看着普通,没想到原作者是位较真的摄影师。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按下快门只是创作的第一步,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这些影像同样值得关注。
权利的边界
拍摄雷峰塔时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塔身灯光秀的版权归属。虽然建筑本身没有版权,但特定的照明设计可能受保护。记得有家民宿老板把游客拍的雷峰塔夜景印成明信片出售,结果收到灯光设计公司的律师函。普通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当然没问题,但商用就需要留心了。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发布过官方指引,非商业用途的风景照基本可以自由传播。不过若照片中出现可识别人物,特别是特写镜头,最好获得对方同意。我曾见过街头摄影师在雷峰塔下抓拍情侣拥吻,作品虽美,展览时却因肖像权问题被迫撤下。
创意 Commons 许可证正在改变游戏规则。许多本地摄影师会把雷峰塔作品上传到图库网站,标注“署名-非商业使用”条款。这类资源对博主、教育工作者特别友好,既保障了创作者权益,又促进了文化传播。
分享的智慧
在Instagram发布雷峰塔照片时,带上#LeifengPagodaAtSunset 这类具体标签比泛泛的#ChinaTravel更易获得精准推荐。周末傍晚六点左右的发布时间往往能触达更多国际用户,这时欧洲刚过午休,美洲正值清晨。
微信朋友圈的九宫格排版可以制造叙事感。有位杭州导游总把雷峰塔全景放在中央,周围八张分别是塔砖纹路、飞檐铃铛、游人剪影等细节。这种排布让静态图片产生了浏览顺序,去年她的这条动态被转发了三千多次。
小红书攻略更适合突出实用信息。标注拍摄机位坐标、推荐镜头焦段、注明是否需要门票,这些细节比单纯夸赞“风景很美”更有价值。有次我记录“从净慈寺钟楼窗口用70mm镜头可避开人群”,这条笔记至今还在持续收获收藏。
商业的门槛
旅游纪念品开发是个典型场景。把雷峰塔照片印在丝巾、瓷杯上销售,需要向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申请特许经营授权。某文创公司曾因跳过审批流程,被处以违法所得三倍的罚款——他们设计的雷峰塔雪景月饼盒虽精美,却触碰了法律红线。
教科书出版往往适用“适当引用”条款。但若整页使用某位摄影师的雷峰塔全景图,即使注明来源也可能构成侵权。出版社通常更倾向购买图库授权或委托重新拍摄,这笔预算约占图书制作成本的3%-5%。
影视剧取景涉及更复杂的流程。若拍摄团队需要在雷峰塔内部安置专业设备,至少要提前两周向景区管委会报备。有剧组曾因临时增加轨道车拍摄,被要求补交两万元场地管理费,这还没算因清场延误产生的额外人工成本。
自媒体博主接推广时要特别注意。某位旅游博主在雷峰塔前直播带货茶叶,因未办理商业拍摄许可被中断直播。后来才知景区对“带有商品展示的拍摄”和普通游客照有明确区分,前者需要单独申请。
说到底,这些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创作,而是让千年古塔能在尊重与传承中继续站立。每次举起相机时,我们不仅在捕捉光影,也在参与构建雷峰塔的当代叙事——这份责任,或许比追求完美构图更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