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斑驳的树影洒在石阶上。这座园林似乎总带着某种说不清的沧桑感。我记得第一次来时,有位白发老园丁指着墙角一块模糊的石碑说:“这园子啊,比我们爷爷的爷爷年纪都大。”
古园的建立与时代背景
明朝嘉靖年间,这里还是一片临海的盐碱地。当地盐商周氏家族为祈求海运平安,出资兴建了最初的园林建筑。那个年代,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商船往来风险极大。建园既是为了供奉海神,也成了商贾们议事的场所。
有趣的是,园内最早的建筑并非亭台楼阁,而是一座简朴的妈祖庙。随着海运贸易日渐繁荣,周家后代不断增建,逐渐形成了园林的雏形。你可能想象不到,现在游人如织的荷花池,最初竟是商船停泊时取水的水源地。
历代修缮与文化传承
清朝乾隆年间是古园规模最大的扩建期。地方志记载,当时任职盐运使的张大人酷爱园林艺术,主持修建了如今标志性的九曲回廊。他特意从苏州请来工匠,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滨海地域特色巧妙融合。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古园一度荒废。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了一次重要修缮。我曾在档案馆看到过当时的老照片:工匠们用传统技法修复破损的飞檐,细心清理被苔藓覆盖的石刻。那种对历史文化的珍视,至今想来仍让人动容。
古园在地方志中的记载
《滨海县志》光绪版本里,专门有两卷记载古园盛况。“周氏园,临海而筑,亭台错落,四时花木不绝。”书中还收录了十余首描写园景的诗词,其中“海月共园辉”的句子,至今仍刻在望海亭的立柱上。
更早的《海州府志》则提到一个细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园中会举办祭海仪式。周边渔村的船民都会赶来参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这个传统前几年重新恢复,倒是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前来体验。
站在古园最高处的观海台,能望见远处现代化的港口。古老园林与当代景致在此交汇,仿佛时光在这里打了个褶。那些被海风侵蚀的石刻,被脚步磨光的石阶,都在无声诉说着跨越数百年的故事。
穿过月洞门,眼前豁然开朗。上次来时正值雨季,雨水顺着黛瓦滴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有位摄影爱好者架着三脚架在拍廊柱上的雕花,他说这些纹样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韵味。
传统园林布局特色
滨海古园的布局暗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整个园林依势而建,既尊重原有地形,又巧妙利用海风与光照。主建筑群呈北斗七星状分布,这在沿海园林中颇为罕见。
园内路径设计尤其精妙。曲径通幽处总藏着意想不到的景致,可能是突然出现的海景框景,也可能是转角处一株百年紫藤。最让人称道的是借景手法——将远处的海平面、近处的礁石群都纳入视觉构图。站在听涛轩朝外望,园林景致与大海浑然一体,这种海园相融的布局在江南园林中难得一见。
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
望海亭的屋顶采用罕见的"歇山十字顶",这种结构既能抵御海边强风,又保持了优雅的飞檐曲线。亭内梁柱用的都是本地特产的铁力木,经过百年海风侵蚀,反而呈现出独特的青铜色泽。
记得园林专家李教授说过,园内建筑最珍贵的是那些看似随意的细节。比如回廊栏杆上雕刻的不是常见的梅兰竹菊,而是海藻、珊瑚等海洋生物纹样。春熙堂的窗棂图案灵感来自渔网,阳光透过时在地面投下细密的光影,仿佛海浪的涟漪。
石刻碑文的艺术价值
墨香斋后的碑林藏着不少艺术珍品。明代书法家周天球题写的"观海听涛"四字,笔力遒劲中带着海风的洒脱。清嘉庆年间的《建园记》碑文,不仅记载了园林历史,其篆刻技法也被认为是清代碑刻的典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块《海错图》石刻。上面精细刻画了三十多种海洋生物,每个图案旁还有简短的习性说明。这种将科普与艺术结合的做法,在古代园林中实属创新。去年文物修复时,工作人员在石碑背面发现了更早的刻痕,推测可能是元代渔民留下的潮汐记录。
雨后的古园格外清新,青苔在石刻上蔓延出自然的图案。这些建筑与雕刻历经岁月打磨,反而焕发出更温润的光泽。游客们在亭台间穿梭,偶尔驻足细读碑文,仿佛在与不同时代的设计者对话。
清晨的薄雾还没完全散去,我坐在观澜亭里翻看一本泛黄的《海昌诗钞》。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海棠花瓣,应该是上次来时的纪念。有位老先生在旁边的石桌练太极拳,动作舒缓得像是与园中的古树呼吸同步。他说每天都会来这儿晨练,因为这座园子有种特别的"气韵"。
诗词歌赋中的古园意象
历代文人给滨海古园留下了近百首诗词。清代诗人陈维崧那句"碧瓦参差接海平,烟霞常伴读书声"至今仍刻在听雨轩的廊柱上。有趣的是,不同时代的诗人对同一景致的描写各有侧重——明代作品多写园林的壮阔,清代则更关注细节的雅致。
去年在古籍拍卖会上见到一本光绪年间的《滨海十景图咏》,里面收录了十位诗人对园中十处景点的题咏。最打动我的是女诗人顾太清写的海棠诗,她把飘落的花瓣比作"褪色的胭脂",这个意象既唯美又带着时光流逝的感伤。现在每年海棠花开时,总能看到文艺青年带着这本诗集的复印件来寻找当年的诗意。
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
园子西北角有块形似乌龟的巨石,当地渔民称之为"赑屃石"。传说每逢大雾天,能听见石头底下传来潮水声。有个住在附近的老奶奶说,她小时候常听祖父讲这块石头的故事——据说它能预测风暴,石面返潮就说明台风要来了。
望海亭里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民国时期,几位进步文人曾在此秘密创办《海涛》杂志。他们在石桌下设计了暗格存放稿件,亭子周围的松柏成了天然的掩护。现在亭子梁上还保留着当年刻下的暗号,像是一串摩斯密码,至今没人能完全破译。
儒释道文化在园中的体现
漫步园中能感受到三种文化的微妙平衡。儒家思想体现在建筑的秩序感上,主次分明的院落布局暗合礼制;道家精神流露在曲径通幽的路径设计中;佛教元素则隐约出现在某些装饰图案里。
静思斋前的放生池就很值得玩味。池畔立着块青石,一面刻着"明心见性"(佛家语),另一面却是"上善若水"(道家经典)。这种文化融合在滨海地区很常见,毕竟古代这里就是多种文化交流的港口。
记得有次偶遇一位研究民俗学的游客,他指着春熙堂的彩绘梁枋让我细看。那些看似寻常的云纹里,其实藏着佛家的八宝图案和道教的暗八仙。设计者用如此含蓄的方式表达多元信仰,这种智慧比直白的符号更令人回味。
黄昏时分,夕阳给园中的石刻镀上金边。几个孩子在赑屃石旁听老人讲故事,年轻情侣在碑林间寻找喜欢的诗句。这座园林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就是让每个来访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
上次来时恰逢雨后初晴,石板路上还泛着水光。一对银发夫妇坐在听雨轩里翻看游览手册,老太太指着地图说:"这条小路我们年轻时走过,现在拐角那棵罗汉松都长到三层楼高了。"管理员正在给新来的游客讲解注意事项,声音温和得像在叮嘱自家客人。
最佳游览路线推荐
从东门进入会先经过一片竹林,清晨的阳光穿过竹叶洒下斑驳光影。建议先右转沿着青石小径前往观澜亭,这个时间点人少,能安安静静欣赏海天相接的景色。记得带上望远镜,运气好可以望见远处帆影点点。
往西走到春熙堂大约需要十分钟,这段路绿荫最密,夏天也晒不到太阳。春熙堂后面的碑林区适合慢慢逛,每块石碑都像一页历史书。我习惯在赑屃石旁的长椅稍作休息,这里海风特别舒服。
下午三点左右折返到听雨轩,这个时辰斜阳会把木雕花窗的影子拉得很长。最后从西门离开前,别忘了去看看那株两百多年的海棠。去年四月偶遇园艺师修剪枝条,他说这棵树每年依然会开出满枝淡粉色的花。
四季景致变化赏析
春天园里的海棠和玉兰争相开放,特别是雨后,花瓣上的水珠让整座园子都闪着微光。但最美还要数初夏清晨,薄雾裹着花香,走在曲径上仿佛穿越到了古诗里的意境。
三伏天的正午确实炎热,但静思斋里永远清凉。坐在放生池边喂锦鲤成了很多游客的消暑方式。有次看见个孩子专注地画池里的荷花,她妈妈说这是第五年来写生,每年画同一角度的夏荷。
秋分前后,桂花香会突然弥漫整个园区。这个季节的晚霞特别绚烂,望海亭总是挤满拍照的人。其实往北走几步的松涛坪视角更好,还能听见松涛与海浪的二重奏。
冬天游客最少,反而能看清建筑檐角的砖雕细节。遇上下雪天,青瓦上积着薄雪,墨色梁柱像极了一幅水墨画。记得某个冬日见到位老摄影家,他在寒风中等了三个小时,就为捕捉雪停那刻园子的静谧。
文物保护与现代管理
去年修缮望海亭时,工人们发现梁柱内部有白蚁蛀蚀。文物保护团队没有简单替换木料,而是采用传统工艺剔除受损部分,再用老方法补上新木。负责监修的老师傅说,每根梁柱的修补都要遵循原有纹理,这样既稳固结构又不失古意。
数字化管理让古园保护进入新阶段。现在每块碑文都有三维扫描数据,石刻的细微风化都能被监测。有次遇见工作人员用无人机巡检屋顶,他说这套系统能及时发现瓦片松动,避免雨季漏水损坏建筑。
游客服务中心的展示屏实时显示各区域人流数据。当某个景点过于拥挤时,系统会自动推送替代路线建议。这种智能导流既保护了脆弱的老建筑,也提升了游览舒适度。
清明前见到园艺团队在给古树做体检,他们用探伤仪检查树干内部,就像老中医号脉。那棵明代的罗汉松经过科学养护,今年春天居然长出了不少新芽。老园丁笑着说,这些古树比我们更懂得如何与时光相处。
暮色渐浓,巡查员开始清场。他轻摇铜铃的声响与归鸟啼鸣交织成奇妙的韵律。西门外的电子屏显示今日接待游客量,数字旁边跳动着一行小字:"感谢您共同守护文化遗产"。这座古老园林在新旧交织中,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