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就像一位低调的长者,静卧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间。每次路过这里,我总会想起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房县的山确实不算最高,但每一座山都承载着说不尽的故事。
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打开湖北省地图,你的视线很容易被武汉、襄阳这些大城市吸引。但如果你将目光稍稍西移,在秦巴山脉与武当山系的交汇处,会发现一个形似桑叶的县城——这就是房县。它地处北纬31°34′-32°31′,东经110°02′-111°15′之间,总面积达到5110平方公里。
记得去年秋天我驾车穿越房县,沿途最深的感受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真实写照。这里的山地丘陵占总面积九成以上,最高峰海拔近2500米,最低处却只有180米。这种垂直落差造就了独特的小气候,也让房县成为连接鄂豫陕三省的重要门户。
从行政区划看,房县下辖12个镇、7个乡,县政府驻地在城关镇。这些乡镇像珍珠般散落在群山之间,每个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军店镇以古建筑闻名,青峰镇则因峡谷奇观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
1.2 历史文化底蕴
说到房县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这里已是麇国都城,后来成为楚国的重要边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房陵县——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算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
房县最让人着迷的,是它作为古代流放地的特殊身份。从秦汉到唐宋,这里接纳了无数失意的王公贵族。据说唐中宗李显被废后,就曾在房县度过四年时光。这些流放者带来的中原文化,与本地楚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流放文化”。
我曾在房县博物馆看到一组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既带有中原的规整,又融入了楚地的浪漫。这种文化交融在方言中也能感受到——房县话里既有湖北官话的底子,又保留着一些古语词汇,听起来格外有韵味。
当地的民俗活动更是活的历史教科书。正月十五的“火龙灯会”,据说源自明代;端午时节的艾草香囊,保留着楚地巫文化的痕迹。这些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依然在民间鲜活存在的文化基因。
1.3 人口与民族构成
根据最新数据,房县常住人口约45万。这个数字在湖北的县城中不算突出,但人口结构很有意思。全县以汉族为主,占比超过98%,同时生活着回、土家、苗等12个少数民族。
有趣的是,虽然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不高,但他们的文化影响却很深远。在土家族聚居的村落,你还能看到传统的吊脚楼;回民开的牛肉面馆,已经成为当地人的早餐首选。这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让房县的社会风貌格外多元。
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大部分居民生活在河谷平坝地带,山区人口相对稀疏。年轻人外出务工的比例不低,但近年来返乡创业的也越来越多。我认识的一位民宿老板就是典型代表——他在深圳打拼十年后,选择回到房县改造祖宅,现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走在房县的街头,你能感受到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活力。既有老人坐在巷口用方言聊天,也有年轻人开着直播介绍家乡特产。这种新与旧的交融,或许正是房县最动人的风景。
每次从十房高速驶入房县,最先映入眼帘的总是那些依山而建的崭新厂房。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县城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
2.1 经济发展概况
房县的经济图谱正在重新绘制。去年全县GDP突破120亿元,这个数字或许不及平原地区的一个乡镇,但考虑到房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农业依然是基础支柱,但内涵早已不同。我记得五年前第一次来房县时,满山还是传统的玉米地。现在开车沿346国道行驶,两侧是连绵的食用菌大棚、中药材基地和高山茶园。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景观上,更反映在农民的收入结构里——经济作物占比已超过六成。
工业发展选择了与环境共生的路径。房县经济开发区聚集了一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它们将本地的黑木耳、香菇、蜂蜜加工成精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去年我参观过一家香菇深加工厂,他们的冻干技术让香菇保质期延长到两年,价格翻了三倍还不愁销路。
服务业可能是变化最快的领域。随着高速通车,房县的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快递网点已经覆盖所有乡镇。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里的电商从业者超过3000人,他们通过直播把房县的土特产卖到了北上广深。
2.2 特色产业与资源优势
房县的产业故事,本质上是一场“靠山吃山”的智慧升级。
食用菌产业堪称典范。房县黑木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不是偶然——这里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菌类生长。全县袋料香菇年栽培量超过5000万袋,黑木耳3000万棒。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从菌种研发、标准化生产到品牌营销,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在运作。
中药材是另一张王牌。房县地处秦巴山区,是天然的中药材宝库。现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重点发展苍术、白及、黄连等道地品种。我认识的一位药材商道出关键:“我们不再简单卖原材料,而是建起了初加工车间,药材经过切片、包装,附加值能提高30%以上。”
旅游资源可能是房县最被低估的财富。除了众所周知的野人谷、野人洞,房县还拥有大量待开发的生态资源。温泉资源尤其突出,县城周边已探明多处温泉,水温稳定在42℃左右。这些资源如果合理开发,完全可能成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重要节点。
2.3 旅游景点与生态资源
房县的山水不是用来远观的,而是可以沉浸式体验的。
野人谷景区可能是最出名的招牌。但很多游客不知道的是,除了常规的观光路线,这里还开辟了多条徒步线路。去年秋天我跟着当地向导走了一条小众路线,沿途的原始森林、瀑布群确实让人震撼。更难得的是,景区管理相当规范,没有过度开发的痕迹。
温泉资源正在被重新认识。房县温泉自古有名,唐代诗人曾留下“房陵温泉天下奇”的诗句。现在县城周边建起了几家温泉度假村,水质确实不错,富含硫、钙等多种矿物质。周末经常能看到十堰、襄阳来的游客,他们开车两小时就为泡个温泉。
生态农业观光是个新亮点。在军店镇,我参观过一个“茶菌共生”的生态农场:茶园里套种食用菌,菌棒废料又成为茶树的有机肥。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身也成了一道风景。农场主告诉我,今年来体验采摘的游客比去年多了三成。
房县的生态保护意识很强。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这个数字在湖北县级行政区里名列前茅。有时候我觉得,房县人很懂得“留白”的智慧——他们开发旅游资源,但绝不会透支生态资本。这种发展理念,或许正是房县最珍贵的资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