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女神: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与精神启示,探寻女神形象的现代价值
东方女神形象如同一条绵延千年的文化长河,从远古神话的源头流淌至今。记得小时候听祖母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那些五彩石的光芒似乎还在眼前闪烁。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构成了东方文明独特的精神景观。
东方神话体系中的女神形象
在东方各大神话体系中,女神往往占据着创世与守护的核心位置。中国神话里的女娲持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印度教的拉克什米从乳海中诞生,手持莲花施予福祉;日本的天照大神高居高天原,掌管太阳与丰收。这些女神形象不仅具有超凡的神力,更承载着特定文化对生命起源、自然秩序的理解。
每个女神形象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所属文明的宇宙观。女娲的补天行为体现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谐的追求,拉克什米的莲花象征着印度文化中的纯净与轮回,天照大神的镜与剑则反映出日本神道中的真实与勇武。这些特征绝非偶然,它们深深植根于各自的文化土壤。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神特征
走过东方的不同地域,你会发现女神形象呈现出迷人的多样性。中国女神往往兼具创造者与调节者的双重身份,比如西王母既掌管长生不死药,又主持天庭秩序。印度教女神则展现出更为极端的二元性——温柔慈爱的拉克什米与凶猛战斗的杜尔迦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女神天照大神的形象则更强调血统纯正与统治权威。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各地的社会结构与宗教传统。中国农耕文明孕育出重视和谐与秩序的女神,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女神形象带有明显的阶层印记,日本皇室神话中的女神则与天皇制度紧密相连。有趣的是,尽管文化背景各异,这些女神都保持着某种程度的母性特质,这或许是东方文明共通的基因。
女神崇拜的历史演变
女神崇拜在东方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期社会普遍存在的母神崇拜,随着父权制度的强化逐渐退居次位。在中国,周代以后女神地位明显下降,但通过道教与民间信仰得以延续。印度教中的女神虽然始终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象与职能也随着时代不断调整。
我曾在福建湄洲岛参观妈祖庙,看到来自各地的信徒虔诚朝拜。这种延续千年的民间女神崇拜,说明女神信仰在东方社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远古的自然崇拜到后来的宗教神祇,再到融入日常生活的民间信仰,女神形象始终在适应着时代变迁,同时保留着某些永恒的核心价值。
女神崇拜的演变轨迹,某种程度上映射着东方社会对女性地位认知的变化。当我们在现代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女神形象时,或许能发现某些被遗忘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走进任何一座东方寺庙,那些静默千年的女神造像总能让人驻足。她们的面容似乎蕴含着某种超越时间的密码,既熟悉又神秘。去年在京都清水寺看到一尊观音像,那种慈悲与威严并存的姿态至今难忘。东方女神的形象特征就像一首古老的诗,每个细节都在诉说着文化的深层密码。
外在形象:端庄典雅之美
东方女神的外在形象往往遵循着特定的美学规范。中国女神多着宽袖长袍,头戴华冠,面容圆润饱满,眉目细长如新月。印度教女神则偏爱华丽的珠宝装饰,多臂多眼的造型象征着无所不能的神力。日本女神服饰相对简约,但发饰与配饰的细节极为讲究,体现着神道教的洁净美学。
这些外在特征绝非随意设计。中国女神的端庄坐姿反映着儒家文化对礼仪的重视,印度女神繁复的装饰呼应着当地对生命丰盛的向往,日本女神的素净装扮则与物哀美学一脉相承。有趣的是,尽管造型各异,几乎所有东方女神都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和温和的表情,这种视觉上的和谐感可能是东方审美共通的追求。
内在品质:慈悲与智慧并存
若说外在形象是躯壳,内在品质才是东方女神的灵魂。慈悲与智慧如同双翼,承载着这些神圣存在的精神内核。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观照世间一切苦难;印度女神萨拉斯瓦蒂手持维纳琴与经书,象征艺术与知识的完美结合;日本天照大神虽然贵为太阳神,却以温和的光明滋养万物。
这些品质的配置耐人寻味。中国女神更强调悲天悯人的情怀,印度女神侧重智慧与力量的平衡,日本女神则突出纯洁与秩序的维护。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避免了西方女神常见的嫉妒、复仇等负面特质。这种对完美德性的追求,或许反映了东方文化对理想女性的集体想象。
象征意义:自然与生命的守护者
每个东方女神都是一部微缩的宇宙论。女娲补天的传说暗喻着人类对自然秩序的修复渴望,印度女神拉克什米的莲花座象征着生命从混沌中诞生的奇迹,天照大神掌管太阳则直接体现着农耕文明对光明的依赖。这些象征意义让女神超越了单纯的崇拜对象,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中介。
记得在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看到当地人对山神娘娘的祭祀,那种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令人动容。这种将女神与自然力量绑定的传统在东方极为普遍——河流有河神,树木有树神,甚至灶台都有灶神。女神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古老生态智慧的保管者。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将神性与自然合一的世界观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示。
东方女神的形象特征就像一面多棱镜,既反射着不同文化的独特光芒,又汇聚成某种共通的东方美学。她们的存在提醒我们,美从来不是单一的标准,而是多元价值的和谐共处。
站在大英博物馆的亚洲展厅里,那些来自东方的女神造像总是吸引最多目光。去年看到一尊明代水月观音像,那种似笑非笑的神情让人琢磨不透——这些女神究竟在诉说什么?每个文明的最高理想往往凝结在他们的神祇形象中,而东方女神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文化对女性神性的独特理解。
中国神话中的女娲与西王母
女娲的故事从小就听过,但真正理解她的多重身份是在研究古代神话之后。这位持土造人的始母神,同时还是婚姻制度的创立者和补天救世的英雄。在汉代画像石上,她常被描绘为人首蛇身,这种半人半兽的形态暗示着创世时期人与自然的未分化状态。女娲的传说里最打动我的不是造人的壮举,而是她炼五色石补天的执着——那种对不完美世界的修补精神,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底色。
西王母的形象则复杂得多。早期的《山海经》记载她“豹尾虎齿”,掌管瘟疫与刑罚,到了道教体系里却演化为长生不老的赐予者。这种从凶神到吉神的转变很有意思,可能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态度的变化。记得在敦煌壁画上看到的西王母,已经完全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形象,身旁有青鸟侍奉,蟠桃园里的仙果能让人长生不老。这种形象的柔化过程,或许对应着中华文明从敬畏自然到试图掌控自然的心理转变。
这两位女神构成有趣的互补:女娲代表创造与修复,西王母象征秩序与永恒。她们共同勾勒出中国人心目中女性神性的两极——一面是慈爱的创造者,一面是威严的统治者。
印度教中的拉克什米与萨拉斯瓦蒂
印度教的女神体系就像那里的气候一样热烈丰饶。拉克什米从乳海中诞生的传说充满视觉冲击力——她站在莲花上,金象用圣水为她沐浴。作为财富与吉祥女神,她的四只手臂不断洒落金币的形象,直白地表达了古印度人对丰裕生活的渴望。但拉克什米不只是物质财富的象征,她的莲花宝座暗示着精神上的纯净——这种将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特质,很能体现印度文化的特点。
萨拉斯瓦蒂则是另一番气象。这位知识与艺术女神总是身着白衣,手持维纳琴与经书,乘坐天鹅或孔雀。在瓦拉纳西的寺庙里看过她的雕像,那种清冷智慧的气质与拉克什米的富丽堂皇形成鲜明对比。印度朋友告诉我,每个学生在考试前都会向她祈祷,这种将知识神圣化的传统令人感慨。萨拉斯瓦蒂的河流女神出身也很有意思——知识如流水,既能滋养心灵,也需要不断流动更新。
这两位女神的并存道出了印度教的平衡智慧:拉克什米关注现世福祉,萨拉斯瓦蒂守护精神追求。她们就像生活的两个支点,缺少任何一个都会让生命失去平衡。
日本神话中的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的传说读起来像一部精心结构的戏剧。她躲进天岩户导致世界陷入黑暗的情节,展现了日本神话独特的戏剧张力。作为太阳女神兼皇族祖先,她的双重身份很能说明问题——在日本,神圣与世俗的界限从来不是那么分明。参观伊势神宫时,那种极简的建筑风格与天照大神的神格高度契合:没有繁复的装饰,却在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纯净与光明的崇拜。
比较特别的是天照大神的“隐退”与“复出”模式。她不是永远高悬天际的统治者,而是会因为受伤暂时隐退,这种性格上的脆弱性让她更接近凡人。日本神话学者认为,这种设定反映了神道教的核心理念——神明不是完美无缺的,世界需要通过净化仪式不断重建秩序。天照大神的故事里,舞蹈与镜子的出现也很有意思,这些元素后来都成为神道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女娲到拉克什米再到天照大神,这些东方女神的形象就像不同质地的丝绸,在阳光下折射出各异的光泽。她们或许诞生于不同的文明土壤,却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女性力量值得人类世代铭记?答案各不相同,但每一种都那么迷人。
去年在京都博物馆看到一幅江户时代的《天照大神降临图》,那种用金箔与矿物颜料交织出的光芒至今还在记忆里闪烁。艺术从来不只是美的载体,更是神性最直接的显影。东方女神们从神话走进人间,在画师的笔触、匠人的刻刀与诗人的文字中获得第二次生命。这些艺术表现不只是对神明的描绘,更像是不同时代的人们与女神进行的跨时空对话。
传统绘画中的女神形象
中国寺观的壁画上,女娲的裙裾总是随风舒展,那些流畅的线条让我想起书法中的飞白。山西永乐宫的元代壁画里,西王母的朝元图堪称绝品——众仙簇拥中她头戴华冠,衣纹的每一道褶皱都暗合道教阴阳相生的理念。工笔重彩的技法在这里达到极致,朱砂与石青的碰撞既庄重又绚烂。有意思的是,这些壁画中的女神面容往往模糊了具体年龄,既有少女的纯净又不失母性的威严,这种处理方式或许暗合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生命阶段的独特理解。
日本浮世绘里的女神又是另一番风味。葛饰北斋笔下的天照大神带着典型的“物哀”美学,云霞掩映中的侧脸总带着若有若无的忧郁。浮世绘大师们擅长用平面构成表现神性,大量使用“云母摺”技法让画面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记得有幅《浦岛太郎与乙姬》,龙宫女神衣袖上的波浪纹样其实源自中国青花瓷,这种艺术元素的流转本身就像女神传说的变奏。
印度细密画里的拉克什米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画师用 crushed lapis lazuli 制成的蓝色与金箔交织,女神每根手指的姿态都严格遵循《毗湿奴往世书》的记载。最妙的是那些环绕的莲花纹样,既象征女神的座驾,又暗喻生命的轮回。新德里博物馆有幅16世纪的萨拉斯瓦蒂画像,她手持的维纳琴弦数正好对应印度音阶的七个基本音——这种将教义藏在细节里的做法,让艺术成为可观看的哲学。
雕塑与建筑中的女神造像
在奈良法隆寺看到飞鸟时代的百济观音,那种微笑会随着光线角度变化。日本木雕女神像常用“一刀三礼”的刻法,工匠每凿三刀就要行礼一次,这种创作过程本身已是修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照大神在伊势神宫的“心御柱”,它不像其他神道教神社的鸟居那样可见,这种“隐而不现”的处理反而强化了神性的不可言说。
印度埃洛拉石窟的帕尔瓦蒂雕像让我驻足良久。砂岩石材在千年后依然能看出当初的打磨痕迹,女神与湿婆神相依的姿态既亲密又神圣。南印度神庙的塔楼上常雕刻着黛维女神的108种舞姿,这些石雕不仅是装饰,更是印度教宇宙观的立体呈现。当地导游说,工匠在雕刻女神像前需要斋戒沐浴,因为在他们看来,凿子落下的每一下都是在唤醒沉睡在石头里的神性。
中国大足石刻的观音造像群堪称奇迹。北山第136窟的转轮经藏窟里,观音以男性身形出现却带着女性般的慈祥面容,这种性别特征的模糊化处理很有趣。更令人惊叹的是千手观音每只手上的法器都雕刻得一丝不苟,即便在光线昏暗的石窟里,也能感受到那种“千眼照见,千手护持”的慈悲。这些石窟往往依山势开凿,女神像与自然岩壁形成有机整体,仿佛她们本就该从山体中生长出来。
文学作品中女神的诗意描绘
《楚辞》里湘夫人的段落每次读都有新发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屈原用“眇眇”这个模糊的视觉意象,巧妙避开了对女神容貌的直接描写。这种留白反而让后世无数画家有了发挥空间。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女神常与山水意象绑定,巫山神女化为朝云暮雨,洛水宓妃与河伯相伴,这种人格化的自然观很特别。
日本《古事记》对天照大神的书写带着特有的节奏感。描述她走出天岩户的段落,连用多个“于是”营造出仪式般的庄重,而八百万众神的笑声插入又打破了这种严肃。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后来能歌舞伎的“道行”段落中看到影子。紫式部在《源氏物语》里虽未直接描写女神,但那些贵族女子身上多少都带着天照大神后裔的矜持与光辉。
印度《梨俱吠陀》对女神的赞歌充满感官冲击力。“她如朝霞般升起,用金光织就衣裳”这类诗句,与其说是文学描写,不如说是用文字进行的冥想。梵语诗歌特有的复沓结构,在歌颂女神时会产生类似咒语的韵律感。泰戈尔改写过的拉克什米颂诗就更现代了,他把女神的黄金隐喻为“照见灵魂的镜子”,这种转变看得出印度知识分子对传统神话的重新诠释。
艺术中的东方女神从来不是冰冷的偶像,她们随着不同时代的审美在变装。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凝视这些作品时,或许真正打动我们的不是神性本身,而是千百年来无数双手试图触碰神性的努力。那些剥落的金箔、磨损的石刻、泛黄的诗页,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人类需要女神,不仅为了崇拜,更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内心的神性微光。
去年在商场看到美妆专柜以"女娲补天"为灵感的彩妆盘,那些青绿与赭红的配色既传统又时髦。东方女神们正从古老的神坛走下来,在都市的霓虹灯影里找到新的栖身之所。她们不再只是庙宇里的塑像或古籍中的符号,而是化作了我们手机屏幕上的表情包、影视剧里的英雄角色、甚至社交媒体上的精神图腾。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复古,更像是古老神性基因在当代文化肌体中的重新表达。
当代文化中的女神形象重塑
影视剧里的西王母最近常以职场精英的形象出现,西装套裙代替了霓裳羽衣,但眉宇间那份统御三界的威严丝毫未减。记得有部仙侠剧让女娲后裔开着无人机补天,这种古今混搭的处理起初让我错愕,细想却觉得巧妙——当神话遭遇科技,女神精神反而在反差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里的婉罗完全颠覆了传统仙女形象,她既能在琼楼玉宇间起舞,也会在暗巷里持枪战斗,这种复杂性与当代女性的多面性形成奇妙共振。
游戏世界成为女神重塑的重要场域。《原神》里的尘神归终带着东方水墨的意境,她的技能特效像是把山水画搬进了虚拟空间。更让我惊讶的是玩家社群的二次创作,有人给稻妻城的雷神设计现代职场套装,还有人把拉克什米画成金融街的女投资人。这些民间再创作往往比官方设定更有趣,它们证明女神形象正在变成可自由拆解的文化积木。
时尚界的东方女神叙事尤为生动。某次时装周看到以"天照大神"为灵感的发光面料,模特行走时衣摆流泻出的光芒,恰如《古事记》里描述的天岩户开启瞬间。独立设计师更喜欢解构女神元素,比如把观音的玉净瓶变成手提包,将飞天壁画里的飘带改造成不对称剪裁。这些设计不再追求对神性的复刻,而是抽取某个符号进行当代转译,就像把古老的神话写进了现代审美语法。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神解读
大学时参加的女神文化研讨会至今记忆犹新。有位学者提出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其实暗含女性创造力的本源叙事,这个观点当时让我耳目一新。在父权史观占据主流的漫长岁月里,东方女神们始终保留着母系社会的文化基因——她们创造生命(女娲)、掌管死亡(西王母)、主宰智慧(萨拉斯瓦蒂),这种全能性为当代女性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的参照系。
日本学者黑田绘双子的研究很有意思。她认为天照大神作为太阳神却具有柔和的女性特质,这种阴阳融合的神性观对打破性别二元对立具有启发意义。在伊势神宫的祭祀仪式中,斋王(未婚的皇女)的地位曾经高于男性神官,这种古代制度残留或许暗示着更古老的女神崇拜传统。现代日本女性在职场遭遇玻璃天花板时,常会半开玩笑地说"该唤醒体内的天照大神了",这种调侃背后是对传统神性的创造性挪用。
印度当代艺术家对黛维女神的再诠释更大胆。新德里某个画廊的展览上,象征战争与力量的难近母被塑造成保护受家暴女性的守护神,她手中的兵器变成法律文书与手机报警器。这种转换看似突兀,实则抓住了女神精神的核心——慈悲与力量从来不是对立项。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当女娲遇见职场歧视# 的话题下,年轻女孩们用补天的典故讨论如何修补性别偏见造成的社会裂痕,神话正在成为她们表达现实诉求的隐喻工具。
女神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心理咨询师朋友有次分享了个案例。她让长期自我否定的来访者想象自己心中的"西王母",结果这个简单的意象练习竟成为治疗转折点。或许在集体潜意识层面,东方女神承载着我们对内在力量的原始记忆。在某个正念APP里,引导冥想的声音会说"想象萨拉斯瓦蒂的智慧流淌过你的眉心",这种将神性内在化的尝试,其实很接近宋明理学"心即理"的哲学观点。
环保运动中也能看到女神精神的影子。台湾某个环保组织用"大地之母"的概念推广生态保护,泰国的河流清理行动常以水女神梅卡拉的名义开展。这些活动巧妙利用了女神与自然的传统联结,但赋予其全新的时代使命。我曾在洱海边看到白族老人教导年轻人祭祀湖神时改用环保祭品,这种古老信仰与现代意识的妥协,恰是女神精神活态传承的缩影。
教育领域的创新更令人惊喜。某小学的性别平等课堂用女娲造人的故事讨论生命教育,孩子们提出"既然人是泥土做的,那所有人都该是平等的"。上海某个女性创业社群以"观音千手"为喻,探讨女性如何整合多重社会角色。这些实践把神话从书本里解放出来,让它变成可触摸的生活哲学。
东方女神的现代之旅像是场华丽的变身术。她们卸下神光环佩,戴上智能手表,却依然守护着人类对美、智慧与力量的永恒追求。当我们在地铁里用手机阅读女神传说,在咖啡馆讨论神话隐喻,在深夜用女神表情包道晚安时,或许神性从未远离——它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照亮我们琐碎日常里的精神角落。
去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上,我看到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镜屋装置与印度女神拉克什米的画像并置展出。西方观众在那些无限延伸的光点中驻足,有人低声讨论着东方神秘主义与当代艺术的交融。那一刻我意识到,东方女神早已跨越地理边界,在全球文化的星图上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她们不再是某个特定文明的专属符号,而是变成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资源。
东西方女神形象的对比
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也象征智慧,但与手持维纳琴的萨拉斯瓦蒂相比,她的智慧总与战争策略紧密相连。记得在比较神话学课堂上,教授让我们并排观察雅典娜与观音的雕像——前者戎装持矛,目光如炬;后者垂目含笑,指尖轻捻柳枝。这种对比不是要分出高下,而是展现两种文明对"力量"的不同理解:西方女神往往通过征服外部世界来证明自己,东方女神则更注重内在的修炼与调和。
北欧神话里的芙蕾雅掌管爱与美,她的金项链布里辛格曼需要四位侏儒合力打造。这个细节让我联想到中国神话中的织女,她的云锦需要七七四十九个昼夜才能织成一匹。同样创造美,芙蕾雅的美带着交易与占有的色彩,织女的美却蕴含等待与奉献的意味。这种差异像是两种文化基因的显影:西方女神常处于欲望网络的中心,东方女神则更强调与自然节律的和谐共处。
有趣的是,当代影视作品开始有意混淆这种界限。《神奇女侠》里的戴安娜在天堂岛接受训练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游记里观音考验孙悟空的情境。去年某部漫威剧集甚至直接让印度女神卡利以导师形象出现,她教导主角的不是战斗技巧,而是"接受生命无常"的东方智慧。这种文化元素的混搭或许不够严谨,但确实反映出西方对东方女神特质的重新发现。
东方女神在全球文化中的传播
巴黎吉美博物馆的敦煌展厅总让我心情复杂。那些被斯坦因带走的飞天壁画在异国他乡依然翩跹,法国孩子们在临摹本上给菩萨涂上金发碧眼。文化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输血,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化学反应。日本动漫《命运/冠位指定》把中国的杨贵妃塑造成星际从者,这个设定在中文网络引发争议,但确实让年轻一代外国观众开始搜索"长生殿"的典故。
瑜伽在全球的流行意外带动了印度女神的出圈。洛杉矶的瑜伽工作室里,白领们在"拉克什米冥想音乐"中舒展身体,虽然他们可能说不全吉祥天女的108个尊号。我在旧金山见过纹着萨拉斯瓦蒂图案的软件工程师,她说女神手中的经书与维纳琴象征着自己追求的理性与创造的平衡。这种实用主义的解读或许偏离正统,却让古老神祇在异文化土壤中扎下新根。
时尚领域的文化转换更有意思。GUCCI某季秀场直接取材于日本天照大神的神话,模特从象征天岩户的发光拱门中走出。虽然设计师未必完全理解《古事记》的深意,但这种视觉挪用确实制造出新鲜的审美体验。更接地气的是东南亚街头的文创产品,巴厘岛小贩向游客兜售"改良版"的迦梨女神T恤,恐怖面相被简化为潮酷的几何图案——女神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解构重组,就像文化基因的自我进化。
女神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柏林艺术家安娜的装置作品让我沉思良久。她把观音的千手改造成机械臂,每只"手"都握着现代人离不开的电子设备。这个看似戏谑的作品实际在讨论科技时代的人类困境:我们是否拥有了千手观音的能力,却失去了她的慈悲心?这种跨文化创作不是简单的符号搬运,而是借助东方神话的框架来审视西方现代性问题。
纽约舞蹈团体"女神计划"的演出更令人震撼。舞者将中国的水袖与西方的现代舞结合,演绎女娲补天的故事。当蓝色绸缎在舞台上铺展成"天河"的瞬间,东西方的审美界限变得模糊。编导告诉我,他们特意保留了中国神话的"留白"美学,不像西方叙事那样追求逻辑完整——这种对东方艺术精神的领悟,比单纯使用女神符号更值得称道。
数字艺术领域的变化最明显。VR作品《女神之境》让观众化身鸟群飞越昆仑山,与西王母的仙鹤并肩翱翔。开发者是芬兰团队,但他们请了中国神话学者做顾问,连瑶池畔的玉树都严格按照《山海经》记载设计。这种创作态度代表着文化传播的新阶段:从猎奇式的元素抽取,转向对完整文化语境的尊重。
跨文化对话从来不是要把所有颜色调成灰色。当东方女神的形象在全球化浪潮中流转,她们既改变着世界看待神秘东方的眼光,也在反哺着原生文化的自我更新。就像我在东京看到的那个混血女孩,她穿着和服跳弗拉门戈,裙摆翻飞间既有樱花飘落的柔美,也有橄榄园的炽烈——东方女神的世界之旅,最终让我们明白:所有文化的精髓,本就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