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东临黄海,南接通州,西连如皋,北靠海安。地理坐标在北纬32°12′-32°36′,东经120°42′-121°22′之间。全县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06公里。

行政区划上,如东县现辖14个镇:栟茶镇、洋口镇、苴镇、长沙镇、大豫镇、掘港镇、马塘镇、丰利镇、曹埠镇、岔河镇、双甸镇、新店镇、河口镇、袁庄镇。县城设在掘港镇,这里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记得去年夏天我去如东洋口港,站在海堤上眺望,一边是繁忙的港口作业区,一边是无垠的滩涂湿地。这种独特的海陆交汇景观,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历史沿革与文化特色

如东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51年正式建县,因地处如皋以东而得名。在更早的明清时期,这里属于如皋县管辖。沿海的盐业生产曾是如东重要的经济支柱,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盐文化相关的遗迹。

文化特色方面,如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渔民号子、如东面塑、如东木版年画等都是当地特色文化项目。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妈祖诞辰日,沿海渔民会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舱。

当地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泰片,与周边地区略有差异。饮食文化中海鲜占据重要地位,文蛤、泥螺、梭子蟹都是如东人餐桌上的常客。这种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塑造了如东人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

人口与社会发展现状

截至最新统计,如东县常住人口约97万人。城镇化率约58%,农村人口仍占相当比例。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这与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有一定关系。不过近年来随着本地经济发展,人口回流现象逐渐增多。

社会发展方面,如东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50余所,医疗机构30余家。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持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我记得上次去如东,从南通市区开车走海启高速,不到一小时就能到达掘港镇。城乡公交网络也很发达,实现了镇村公交全覆盖。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如东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生态县等荣誉称号。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那些成片的风电场不仅提供了清洁能源,也成为了沿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产业结构与特色产业

如东的经济结构呈现出典型的“二三一”特征。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贡献突出。第三产业增速明显,第一产业虽然占比相对较小,但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表现亮眼。

特色产业中,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展迅速。我记得参观过如东经济开发区的一家风电设备企业,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组装巨大的风机叶片。这家企业最初只是个小作坊,现在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风电配件供应商。这种产业升级的案例在如东并不少见。

海产品加工是另一个优势产业。如东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文蛤、紫菜、海苔等水产品的加工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当地一家老牌水产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的紫菜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现代农业方面,如东的优质稻米和设施蔬菜种植颇具规模。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这种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经营方式结合的做法,确实提升了农业的整体效益。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如东的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洋口港作为核心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集装箱运输业务增长显著。临港产业区聚集了能源、物流、制造等各类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海洋渔业持续转型升级。近海捕捞逐步向远洋渔业发展,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智能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当地养殖户开始尝试多品种混养模式,既降低了风险,又增加了收益。

海上风电产业异军突起。如东沿海的风电场规模位居全国县级区域前列。那些矗立在蔚蓝海面上的白色风机,不仅提供了清洁电力,还成为独特的工业旅游景观。我听说其中一个风电场每年发电量足以满足数十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开始起步。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一些企业开始研发海洋药物和功能性食品。虽然规模还不大,但展现了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潜力。

招商引资与重点项目

如东的招商引资工作注重精准化和专业化。县里设立了专门的招商服务团队,为投资者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去年引进的超亿元项目就有20多个,涉及新能源、高端装备、现代物流等多个领域。

重点项目推进有力。LNG接收站项目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江苏地区的天然气供应能力。与之配套的燃气电厂项目也在有序推进,未来将优化区域的能源结构。

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如东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等平台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标准厂房、研发中心、物流配套等设施一应俱全。有个入驻企业主跟我说,选择如东就是看中了这里完整的产业生态和优质的服务环境。

科技创新合作深入开展。如东与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技术研发平台。这种借智发展的模式,为当地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带来重大机遇。如东地处长三角北翼,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与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转移和区域协作的空间进一步拓展。

“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如东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符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方向。这为相关产业链延伸和新技术应用创造了条件。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利好明显。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如东的海洋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有望得到更好发挥。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可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如东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产业结构仍需优化,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新兴产业规模有待扩大。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给不足。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沿海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需要更加谨慎。我记得有位环保部门的同志说过,他们现在对项目引进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守住生态底线。

区域竞争压力不小。周边县市都在积极招商引资,如东需要进一步凸显自身特色和优势。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自然景观资源

如东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绵延的海岸线勾勒出独特的滩涂景观,潮起潮落间呈现着大自然的韵律。小洋口旅游度假区的金色沙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里可能是长三角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滨海湿地之一。

滩涂上的生物多样性令人惊叹。每年春秋两季,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停歇。我曾在一个清晨目睹过丹顶鹤群飞过滩涂的壮观景象,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至今难忘。当地还设立了观鸟平台和生态解说系统,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海上森林的奇观独具特色。如东的海上森林是我国少见的滨海森林景观,涨潮时树木仿佛漂浮在海面上。这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在海岸防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温泉资源开发初见成效。小洋口地区的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水质优良。几家温泉度假村已经建成运营,成为冬季旅游的热门选择。有个游客告诉我,泡在温泉里看海景的体验确实很特别。

人文历史景点

如东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范公堤遗址见证着这片土地与海洋抗争的历史,那道始建于宋代的海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站在堤上远眺,仿佛能感受到先民们围垦造田的艰辛与智慧。

古镇风貌保存完好。丰利古镇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老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当地居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手工制作的海产品干货散发着特有的香气。我记得在古镇的一家老茶馆里,听老人们讲述如东的渔盐往事,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非常难得。

江苏如东:探索滨海发展新机遇,带您领略独特海洋魅力与便捷生活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如东是革命老区,留存着多处革命遗址。这些场所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为了解地方历史的重要窗口。有关部门正在对这些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让红色记忆得以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如东的渔民号子、海鲜烹饪技艺等非遗项目正在得到系统性保护。去年举办的海洋文化节上,老渔民们表演的传统渔歌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特色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如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农家乐与渔家乐各具特色,游客可以体验赶海、垂钓等传统渔事活动。我曾在某个渔村住过一晚,清晨跟着渔民出海捕鱼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

特色民宿悄然兴起。一些闲置的农房被改造成精品民宿,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有家民宿主人把老宅改造成具有海洋风情的居所,房间里的贝壳装饰和渔船改造的家具都很有创意。

农业观光项目受到欢迎。现代农业园区不仅生产优质农产品,还开辟了观光采摘区。游客可以亲手采摘水果蔬菜,体验农耕乐趣。这种将生产与旅游结合的模式,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丰富了旅游产品。

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游。如东每年举办的文蛤节、海鲜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民俗表演和市场展销,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交通网络持续优化。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完成升级改造,旅游专线巴士覆盖了大部分景点。去年新开通的滨海观光公路,将多个景点串联成线,自驾游客可以更方便地游览。

住宿条件明显改善。从星级酒店到经济型旅馆,各类住宿设施日趋完善。我注意到一些酒店开始提供特色服务,比如海鲜烹饪课程、潮汐观测指导等,这些增值服务很受游客欢迎。

旅游信息服务更加智能。如东推出了智慧旅游平台,游客可以通过手机获取实时旅游信息。景区内的智能导览系统提供多语种服务,方便外国游客了解当地文化。

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完成升级。各主要景区都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游览。这些细节的改进,确实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

旅游商品开发取得进展。当地企业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如东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从海产品礼盒到手工艺品,种类丰富。有个设计师将海洋元素融入日常用品的设计中,创作的产品既实用又具有纪念价值。

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如东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这个位于长三角北翼的沿海县城,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区位优势。从地图上看,如东恰好处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这种双重区位优势可能被长期低估了。

我最近看到一份规划文件,将如东定位为“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这个定位很精准,既体现了如东的海洋特色,又强调了发展质量。在实际推进中,如东需要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关系,既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沿海开发是如东最大的机遇。随着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的推进,如东的港口优势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有个做物流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正在考虑在如东设立区域分拨中心,看中的就是这里未来的交通枢纽地位。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新思路。如东的城镇布局相对分散,如何让县城、重点镇和乡村形成有机整体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可以借鉴“组团式发展”的理念,让每个片区都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传统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如东的海产品加工业很有基础,但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我记得参观过一家龙头企业,他们正在尝试开发海洋生物医药产品,这种转型方向很有前景。

新兴产业培育需要耐心。海上风电产业在如东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要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还需要在研发、制造、运维等环节持续发力。有个风电企业的负责人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才。

海洋科技创新是突破口。如东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在科技转化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建立海洋产业研究院这样的平台可能是个好办法,既能吸引高端人才,又能促进产学研合作。

数字化转型正在悄然发生。我注意到一些传统企业开始引入智能化设备,虽然过程可能比较缓慢,但这种转变确实在发生。有个紫菜加工企业安装了自动化生产线后,效率提升了30%左右。

服务业提质扩容空间很大。如东的旅游业已经打下不错的基础,下一步应该在康养、文创等领域寻求突破。或许可以发展海洋主题的康养项目,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海岸带保护需要更精细的管理。如东的滩涂湿地是珍贵的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始终是个考验。当地环保部门的朋友说,他们正在试行“滩长制”,这种创新管理方式值得期待。

蓝色碳汇探索走在前列。如东的海上森林和滩涂湿地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这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大。有研究机构正在这里开展蓝碳试点,这可能成为如东生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污染治理需要持续投入。海洋塑料污染是个全球性问题,如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我记得在某个海滩看到志愿者在清理海洋垃圾,这种民间力量如果能与政府行动形成合力,效果可能会更好。

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对于为生态保护作出牺牲的沿海居民,应该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这不仅是公平问题,也关系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海绵城市理念开始融入城镇建设,雨水收集、透水铺装等技术逐步应用。这些措施虽然投入较大,但对提升城市韧性很有帮助。

城乡融合发展策略

县域发展需要差异化定位。如东的各个镇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也应该有所区别。沿海乡镇可以侧重海洋经济,内陆乡镇可能更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效显著。去年走访的几个村庄,村容村貌都有明显提升。但有个村支书告诉我,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如何留住年轻人。这确实是个普遍性问题。

城乡要素流动需要更畅通。人才、资金、技术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还不够充分。或许可以建立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让资源配资更高效。

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还需要时间。有个乡村学校的老师说起他们最近接入了县城的在线教育平台,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很实用。

乡村文化振兴值得关注。如东的渔盐文化、围垦文化都是宝贵的资源。在某个文化礼堂,我看到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这种文化自信的展现确实令人感动。

城乡融合不仅是空间上的整合,更是发展理念的更新。如东需要在保持海洋特色的同时,找到城乡共赢的发展模式。这个过程可能不会太快,但每一步都值得期待。

你可能想看: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