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复旦校园的第一天,梧桐树影婆娑,老建筑的红砖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我记得那个秋天的午后,站在相辉堂前,第一次认真端详刻在石壁上的十个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那时还不完全明白,这简短的语句将如何伴随我度过整个大学时光。
漫步复旦校园,感受历史沉淀
光华大道两旁的梧桐已有百年树龄,枝叶交错成拱形走廊。走在其中,能感受到时光的厚重。老图书馆的琉璃瓦在雨中格外清亮,燕园的石桥倒映着垂柳,这些景物都在无声诉说着什么。校训石静静地立在校园核心位置,不像某些学校那样张扬,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等待有心人前来对话。
复旦的校园布局很有意思,新老建筑交错并存,就像校训精神一样,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我常看到有新生在校训石前拍照,也有白发教授在此驻足沉思。这种跨越代际的共鸣,或许正是校训的魅力所在。
解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深刻含义
“博学而笃志”讲的是求知与立志的辩证关系。博学不是漫无目的地积累知识,而是在广阔的学习中明确自己的方向;笃志也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在坚定理想的同时保持开放心态。这两者相互滋养,缺一不可。
“切问而近思”则关乎方法论的智慧。切问是要抓住关键问题,不满足于表面答案;近思强调从身边事物出发进行深入思考,避免好高骛远。这种务实又深刻的思维方式,对治学做人都有指导意义。
我特别喜欢和学生们讨论校训的现代解读。有个哲学系的同学说,这十个字其实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成长闭环——从广泛吸收到专注深耕,从质疑探究到内化践行。确实,校训的精妙在于它不只是口号,而是可操作的人生哲学。
校训背后的故事与传承
校训源自《论语·子张篇》,选取的是子夏的名言。但复旦的选择并非偶然。1905年建校时,马相伯校长就确立了“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办学理念,这与校训精神一脉相承。
听说在战乱年代,复旦师生带着校训精神内迁重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那些发黄的老照片里,师生们在临时搭建的校舍前上课讨论,眼神依然明亮。这种在困境中坚守学问、不忘初心的精神,正是“笃志”的最好诠释。
现在的复旦人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校训。我认识一位青年教师,他的办公室墙上就挂着校训书法作品。他说每次遇到学术瓶颈时,看看这十个字就能找到方向。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继续发光。
校训不只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它已经融入复旦的每个角落。从课堂讨论到社团活动,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实践,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着一代代复旦人的成长之路。
清晨七点的文科图书馆,阳光刚刚透过落地窗洒在长桌上。我记得那个期末周的早晨,发现前排座位那位经济学院的同学正在读《诗经集注》,而旁边文学院的学生却在研究行为经济学——这种学科交叉的风景在复旦并不罕见。或许这正是“博学而笃志”最生动的注脚:在广泛涉猎中寻找专精的方向,在多元探索中坚守内心的热爱。
在图书馆中追寻知识的广度
光华楼下的文科图书馆总藏着惊喜。四楼东侧的外文原版书区,书脊上的各种语言像在轻声合唱。有次我为了写论文去查16世纪的医学手稿,却意外被一本19世纪的中国植物图谱吸引,在那个下午完全偏离了原定计划。这种“美丽的意外”在复旦的求知路上时常发生。
李兆基图书馆的密集书库又是另一番天地。需要刷卡进入的恒温空间里,收藏着建校早期的期刊合订本。翻动那些泛黄的书页时,指尖能触碰到历史的纹理。记得有次找到1950年代的《复旦学报》,上面还有前辈学者的铅笔批注,那种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令人心动。
在电子资源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实体书的阅读?一位古籍所的教授说过,有些知识需要沉浸式的体验,就像校训中“博学”的“博”,不仅是数量的积累,更是质感的丰富。
在专业学习中坚守理想的深度
物理系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实验室的墙上贴着“笃志”二字。为了观测一个量子现象,他们团队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有次实验失败后,大家在凌晨的实验室里泡方便面,讨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种对专业的执着,或许就是“笃志”最朴素的表达。
在医学院的基础课程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解剖学老师总要求学生在操作前静默一分钟,不仅是对捐献者的尊重,更是对医学初心的重温。这种仪式感让专业知识的学习超越了技术层面,触及职业精神的培育。
文科院系的笃志则体现在不同的维度。认识一位历史系的学姐,她为了研究上海弄堂文化,连续半年每周去老城区做田野调查。她说最初只是完成作业,后来却真正爱上了那些砖瓦背后的故事。这种从学术任务到生命热情的转变,正是笃志精神的自然生长。
校园文化中的笃志精神体现
相辉堂前的草坪上,常能看到各个社团的晨读活动。英语社的同学们在朗读莎士比亚时,旁边的国学社在吟诵《论语》,声音交织却不违和。这种多元并存的校园生态,恰似“博学”理念的立体呈现。
每年秋天的“学术文化节”总是热闹非凡。各个院系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办展览办讲座,物理系演示有趣的实验,哲学系组织思想马拉松,医学院开展急救培训。在这样的活动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专业知识从来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在交流中生长,在分享中完善。
学生自办的《复旦人周报》已经发行了三十多年。和现任主编聊天时,她说最感动的是每届成员都会在招新时强调:我们不仅是在办一份报纸,更是在守护一种发声的传统。这种对校园媒体责任的认知,何尝不是笃志精神的体现。
求知之旅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它允许你在图书馆的书架间迷路,在专业学习的深水中挣扎,在校园文化的多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重要的是,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这大概就是“博学而笃志”想要告诉每个复旦人的真谛。
那堂哲学导论课的场景至今清晰。教授在讲解康德时突然停下,指着窗外正在修建的新楼问:“为什么我们总认为新的就一定比旧的好?”教室里先是安静,随后响起各种观点的交锋。这种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的氛围,或许就是“切问而近思”最真实的课堂写照——在看似平常处发现问题,在熟悉领域里寻找新的思考角度。
课堂内外的质疑与探索
理科楼的阶梯教室常有这样的场景:教授刚写完推导公式,立刻有学生举手追问“这个假设是否永远成立”。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分析课上,有个女生坚持用三种不同方法证明同一个定理,她说不是不相信标准答案,而是想看看思想的边界在哪里。这种对知识本源的好奇,让学习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而非被动的接受。
通识教育课堂上,不同专业的同学围坐讨论《红楼梦》的经济结构或是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有次听中文系和计算机系的同学争论“机器能否真正理解诗歌”,双方引经据典却又彼此启发。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往往能激发出单领域内难以产生的洞见。
记得有门社会学课程要求我们观察校园里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我们小组原本打算简单记录人数,后来却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长椅总是空着?学生的聚集模式反映了什么?从表面现象深入到背后逻辑的过程,恰好实践了“近思”的要求——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思考。
在学术交流中培养批判思维
每周三晚上的“导师茶座”总是座无虚席。那次听一位年轻讲师分享她论文被拒的经历特别触动。她说评审意见虽然尖锐,但确实指出了论证的薄弱环节。“学术批评不是否定,而是帮助我们更严谨地思考”,这句话让我理解了批判思维的真谛——它最终是为了建设,而非破坏。
研究生学术沙龙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报告人刚结束发言,听众的提问就接踵而至。有次听博士生答辩,评委不仅关注结论是否正确,更反复追问“你的研究问题是否值得探索”“方法选择是否必然”。这种对思维过程的审视,比单纯检验结果更有价值。
在参加辩论赛培训时,教练总是强调要准备反驳自己的论点。最初觉得这很矛盾,后来才明白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训练。真正强大的思考者,必须能够站在对立面审视自己的立场。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或许比赢得比赛更重要。
将思考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校园里有个持续多年的“无障碍设施调研”项目。同学们最初只是记录设施问题,后来开始设计改进方案,最终促成了好几处实际改造。从发现问题到推动改变,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近思”的实践导向——思考必须扎根现实,并寻求改善现实的可能。
环保社团的同学给我很大启发。他们不仅研究垃圾分类理论,还设计了宿舍区的分类系统,定期收集数据优化方案。有次看到他们在分析饮料瓶回收率时讨论行为心理学,这种将学术思考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让知识真正产生了价值。
校学生会曾经组织过“校园空间改造工作坊”,邀请同学们对闲置空间提出创意。有个建筑系同学的想法特别打动我:她不仅画了设计图,还做了模型演示不同时段的光照变化。当思考落实到具体方案时,它的力量就变得可见可感。
思辨从来不只是头脑中的风暴。它发生在课堂的举手提问时,在学术讨论的质疑声中,在将想法变为行动的努力里。切问需要勇气,近思需要耐心,而将二者结合,就能让思考既保持锐度又不失温度。这大概就是复旦想要传授给每个学子的思维之道:始终保持追问的热情,始终不忘思考的落地。
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春天,我在光华楼前遇到一位即将赴西部支教的大四学长。他的行李箱上贴着手写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笑着说这是他的"精神行囊"。看着他轻装简行却目光坚定的模样,我突然理解了校训的真正分量——它不是挂在墙上的训诫,而是融进血液的导航仪,在每个人生岔路口发出微弱而坚定的光亮。
在多元时代如何践行复旦校训
现在的校园里,你可能会同时遇见修读双学位的理科生在筹备艺术展,文科生在自学编程开发小程序。这种多元探索看似与"笃志"相悖,实则体现了新时代对"博学"的更深理解。我认识一位新闻学院的师妹,她主修传媒,辅修数据科学,还在运营一个非遗保护的公益项目。她说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社交媒体上碎片化信息泛滥的今天,"切问"显得尤为珍贵。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某个知识分享平台上,复旦学生发起的话题讨论总会出现"这个问题背后的假设是什么"的追问。这种不满足于表面答案的思维习惯,正是校训赋予我们的独特视角。
记得参加校友分享会时,一位在联合国工作的学姐说,她每天面对全球性议题时,最常想起的是校训中"近思"二字。"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宏大叙事,有时恰恰需要从身边可触达的范围内寻找突破点。"她以社区环保项目为例,说明如何把全球气候议题转化为具体的垃圾分类行动。
校训精神在个人成长中的导航作用
职业选择时,校训成了很多人的"定盘星"。我室友去年同时收到投行高薪offer和公益组织实习机会,犹豫不决时她反复品味"笃志"的含义。最终选择了起薪较低但符合她教育理想的工作。"校训提醒我,志之所向不该被短期利益左右",她在毕业纪念册上这样写道。
考研失利那段时间,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导师在安慰信里只写了一句话:"记得'切问而近思'——要追问失败原因,更要在失败中思考成长。"这句话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简单归咎于运气。这种思维转换带来的成长,可能比顺利考上收获更多。
有个特别打动我的细节:每年毕业季,很多同学会在朋友圈晒出带着校训的纪念照。不止一个人告诉我,工作中遇到困惑时,翻看这些照片总能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校训就像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帮你确认方向。
带着复旦精神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硅谷创业的学长回校交流时提到,他的团队把"博学而笃志"翻译成了"Stay hungry, stay focused"。他说在快速变化的科技领域,既要保持广泛学习的饥渴感,又要坚守核心方向的专注力。这个解读让我看到校训跨越文化的生命力。
去年参加国际青年论坛,遇到来自各国高校的代表。当讨论到"当代青年应有的品质"时,我发现复旦校训的四个维度恰好构成完整的素养图谱:知识广度、理想深度、批判精神、实践智慧。这或许就是它在全球化时代依然适用的原因。
我珍藏着一张特别的明信片,是在非洲做公共卫生服务的校友寄来的。背面写着:"在这里,'近思'意味着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套用现成方案。"她举例说,推广卫生习惯时要先理解部落文化,这种接地气的思考方式,正是校训教给她的重要一课。
校训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训条。它活在每个学子面对选择时的权衡中,活在挫折后的反思里,活在跨文化对话时的智慧闪光处。当博学成为本能,笃志化为骨血,切问变成习惯,近思融进行动,这些古老的文字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带着它们走向远方,就像携着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未必能照亮整条道路,但足够让你看清下一步该踏向何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