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会理旅游攻略:探索石榴之乡的多元文化与自然风光,开启便捷快乐之旅

从成都出发,沿着雅西高速一路向南,当连绵的青山逐渐退去,一片被金沙江环抱的红色土地缓缓展开——这就是会理。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会理,是因为那颗饱满多汁的石榴。但这座小城的故事,远不止于石榴的甜蜜。

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会理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地处攀西腹地,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它像一枚楔子,深深嵌入云南境内,东接会东,南邻云南昆明,西连攀枝花,北靠德昌。这样的地理位置让会理成为川滇文化交融的枢纽。

全市总面积4527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3个镇、4个乡。城区坐落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丘陵盆地中,四周群山环抱,城中心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明代古城格局。走在青石板路上,能同时感受到四川的闲适与云南的明媚。

我记得去年秋天拜访会理时,当地朋友笑着说:“我们这儿啊,早上吃川菜,中午尝滇味,晚上还能品彝族美食。”这句话道出了会理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1.2 历史沿革与文化特色

会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当时设立会无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建制史。这座城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会理”取自“川原并会,政平颂理”,寄托着古人对这片土地的美好愿景。

明清时期,会理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现在的古城内,明清时期的建筑依然保存完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讲述着往昔的辉煌。

多元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汉族、彝族、回族、白族等2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融合。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回族开斋节的庄重,汉族春节的喜庆,在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1.3 气候特征与自然资源

会理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又带着明显的高原山地特征。年平均气温15-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这种气候特别适合石榴、芒果等特色水果的生长。

得益于充足的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会理石榴的甜度总能保持在理想状态。除了闻名遐迩的石榴,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就有50多种,其中铜、铁、煤等储量相当可观。

森林覆盖率超过45%,境内有龙肘山、白马林场等生态宝地。去年五月我在龙肘山徒步时,意外邂逅了一大片野生杜鹃花海,那种震撼至今难忘。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会理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会理就像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每一页都藏着惊喜。从地理到历史,从气候到物产,这座小城的每个侧面都值得细细探索。

在会理,石榴不只是一颗水果。它是刻在土地上的记忆,是流淌在时光里的甜蜜。每年秋天,当石榴果压弯枝头,整座城都浸润在丰收的喜悦里。这种红色果实与会理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厚。

2.1 石榴种植历史与传统

会理种植石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南诏国的公主远嫁至此,随身携带了石榴种子,从此这片土地便与石榴结下不解之缘。这个传说或许带着浪漫色彩,但会理的石榴种植确实有着超过1300年的文字记载。

明清时期,会理石榴已经成为贡品。古城里的老人常说,他们的祖辈就在房前屋后种植石榴,既为观赏,也为食用。这种种植习惯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庭院经济模式。

我记得走访一个彝族村寨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指着自家庭院的石榴树说:“这棵树比我年纪还大哩。”她随手摘下一个石榴,轻轻一掰,玛瑙般的籽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种人与果树相依相伴的情感,是工业化种植永远无法复制的。

传统的种植智慧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果农们遵循着“春修枝、夏疏果、秋施肥、冬防寒”的古老农谚,根据月相变化安排农事。这种顺应自然的生产方式,让会理石榴保持着最本真的风味。

2.2 现代石榴种植技术

走进今天的会理石榴种植基地,你会看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滴灌系统在清晨自动开启,无人机在果园上空巡航,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数据。科技让千年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地农技推广站的李技术员告诉我一个有趣的变化:“五年前,果农还主要靠经验判断石榴成熟度。现在,我们用糖度检测仪和果径测量仪,确保每个石榴都在最佳状态时采摘。”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特别值得一说。果园里随处可见的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果农们在果树间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既改善了土壤,又为蜜蜂提供了蜜源。这种生态种植模式,让会理石榴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新品种选育也在持续进行。除了传统的“突尼斯软籽”,农科专家们还培育出了“会理红”、“金沙甜”等适应本地气候的优良品种。这些新品种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提升了抗病性和产量。

2.3 石榴产业链与品牌建设

从枝头到餐桌,会理石榴的旅程见证着一个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清晨采摘的石榴,中午就能进入分级包装车间,晚上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这个效率背后,是完善的产业配套支撑。

深加工为石榴产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石榴汁、石榴酒、石榴酵素、石榴精油……这些产品让石榴的价值得到最大化挖掘。我参观过一家本地加工企业,他们的石榴汁生产线每天能处理50吨鲜果。企业负责人说:“我们要让消费者在非产季也能品尝到会理石榴的美味。”

品牌建设的故事同样精彩。“会理石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获得,让这个地方特产有了身份认证。每年举办的石榴节,不仅吸引游客,更成为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果农们学会了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把会理石榴卖到了更远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一些果农开始尝试“认养一棵石榴树”的营销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自己认养果树的生长情况。这种创新不仅增加了收入,更建立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会理石榴产业的发展,就像一颗成熟的石榴——外表朴实,内里却饱含着无数晶莹的籽粒,每一粒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这个甜蜜产业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而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一次来到会理的人,往往会惊讶于这里的丰富。这座小城就像个百宝箱,打开一层还有一层。从壮美的自然风光到深厚的人文底蕴,从古老的历史遗迹到鲜活的民族风情,每个角落都在诉说着独特的故事。

3.1 自然景观资源

会理的自然之美带着几分野性。龙肘山是必去的地方,这座海拔超过3000米的山峰,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春天杜鹃花开满山坡,夏天云海翻涌如仙境,秋天层林尽染,冬天还能见到难得一见的雪景。站在山顶眺望,金沙江像一条丝带蜿蜒在群山之间。

我记得去年五月登龙肘山时,正好赶上杜鹃花盛开。整座山都被染成了粉红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当地向导老张指着远处说:“你看那些白色的斑点,那是放养的绵羊。这里的牧民还保持着游牧传统。”

金沙江大峡谷的震撼需要亲身体验。江水在深深的峡谷中奔腾,两岸是陡峭的岩壁。乘船游览时,你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船工老王在江上跑了二十年,他说:“每次经过这段峡谷,还是会被它的气势震撼到。”

仙人湖是个适合慢游的地方。湖水清澈见底,四周青山环抱。湖边有条徒步小道,走起来很舒服。清晨湖面会起雾,那时拍照最美。附近的村民会在湖边卖些自家种的果蔬,价格实在,味道也新鲜。

3.2 人文历史遗迹

会理古城保存得相当完整。青石板路、木质结构的房屋、精致的雕花窗棂,处处透着岁月的痕迹。走在古城里,时间好像慢了下来。钟鼓楼是古城的中心,登上楼顶可以俯瞰全城。傍晚时分,钟声响起,整个古城都沉浸在悠远的回音中。

红军长征过会理的记忆深深印在这片土地上。皎平渡口是必访的红色景点,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渡过金沙江。渡口旁建有纪念馆,里面收藏着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讲解员小杨说:“每年都有很多重走长征路的人来这里,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会理会议遗址在红旗水库旁边。这里环境清幽,绿树成荫。遗址保留着当年的会议场景,让人仿佛能看到革命先辈们在此运筹帷幄的身影。附近的村民很热情,他们会给你讲祖辈传下来的长征故事。

3.3 民族风情体验

会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彝族、回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他们的文化传统保留得很好,给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机会。

彝族的火把节特别热闹。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各村各寨都会点燃火把,人们围着火堆跳舞唱歌。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那种热烈的气氛至今难忘。彝族姑娘小阿依告诉我:“火把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象征着驱邪避灾、祈求丰收。”

回族的开斋节也很有特色。古城里的清真寺会举行隆重的庆典,穆斯林群众穿着节日盛装互相拜访。清真寺旁边的美食街上,各种回族小吃香气四溢。我特别喜欢那里的牛肉干,味道纯正,很有嚼劲。

民族手工艺体验值得一试。在彝家寨子里,你可以跟着彝族妇女学习刺绣,或者尝试制作传统的彝族漆器。这些手艺代代相传,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认识一位彝族老艺人,她绣的花鸟栩栩如生,她说这些图案都是祖先传下来的。

会理的旅游资源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慢慢翻阅。每个景点都有它的故事,每段体验都能留下深刻的记忆。这座小城用它的自然与人文,编织出一幅动人的画卷,等待着更多人来发现它的美。

走进会理的田间地头,你会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慷慨。农业在这里不仅是生计,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石榴园连绵起伏,其他特色作物点缀其间,共同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农耕画卷。

4.1 石榴种植技术详解

会理人种石榴很有一套。他们懂得如何与这片红土地相处,让每一颗石榴都饱含阳光的味道。当地的种植户老李告诉我:“我们这儿种石榴,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土壤管理是基础。会理的红壤富含矿物质,但需要精心调理。种植前要深翻土地,施足有机肥。老李在地里抓起一把土说:“你看这土,松软适中,保水透气都好。我们每年都会补充羊粪和草木灰,保持地力。”

修剪整形是关键。石榴树需要定期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冬季要剪去病虫枝和过密枝,夏季则要控制徒长枝。技术员小刘示范着修剪技巧:“每个主枝保留3-4个侧枝,像撑开一把伞,让阳光能照到每个果实。”

水分管理要精准。石榴耐旱但不耐涝,灌溉讲究适时适量。开花期要适当控水,果实膨大期则要保证水分充足。果园里安装的滴灌系统很智能,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老李笑着说:“现在种地也要懂科技,手机一点就能浇水。”

病虫害防治靠的是综合措施。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果园里挂着黄色粘虫板,种植着驱虫植物,还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害虫。这种生态种植方式,既保护环境,又保证了果品安全。

我记得去年九月参观石榴园时,正好赶上采收季。工人们手法熟练地采摘,轻拿轻放,确保每个石榴完好无损。果园主人说:“我们坚持人工采摘,虽然费时费力,但能保证石榴的品质。”

4.2 其他特色农产品

除了石榴,会理还有很多宝藏农产品。这些作物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土壤,形成了独特的品质。

黑山羊是会理的另一张名片。放养在龙肘山区的黑山羊,吃的是百草,喝的是山泉,肉质特别鲜美。牧民阿依莫每天清晨赶着羊群上山:“我们的羊白天在山上自由活动,晚上自己会回来。这样养出来的羊肉,没有膻味,特别香。”

高原蔬菜种植渐成规模。利用高海拔的气候优势,会理发展起了夏秋蔬菜产业。甘蓝、萝卜、辣椒等作物长势良好。蔬菜合作社的王大姐说:“我们这儿昼夜温差大,蔬菜生长慢,积累的营养更丰富,口感也更好。”

中药材种植独具特色。重楼、白及等道地药材在会理的山林间茁壮生长。药农们采用仿野生种植,让药材保持野生品质。老药农一边采挖重楼一边说:“这些药材要长够年头才有药效,急不得。”

野生菌类是大自然的馈赠。每年雨季,松茸、牛肝菌等珍稀菌类破土而出。当地人有独特的采菌技巧,知道什么时候、去哪里能找到最好的菌子。我跟着村民上山采过一次菌,那种发现宝藏的惊喜至今记忆犹新。

4.3 农业观光与采摘体验

农业观光让城里人找到了回归田园的乐趣。会理的农旅融合做得很有特色,游客既能欣赏田园风光,又能参与农事活动。

四川会理旅游攻略:探索石榴之乡的多元文化与自然风光,开启便捷快乐之旅

石榴采摘是最受欢迎的项目。每年8-10月,各个石榴园都会开放采摘。游客可以亲手摘下成熟的果实,体验收获的喜悦。果园会提供采摘指导,教游客如何挑选最甜的石榴。有个小朋友兴奋地举着刚摘的石榴说:“这个是我自己摘的,要带回去给奶奶尝尝。”

农事体验活动丰富多彩。游客可以学习嫁接技术,参与施肥除草,甚至体验传统的农耕方式。在彝家寨子,还能体验制作彝族特色食品。我试过打糍粑,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吃着亲手制作的糍粑,感觉特别香甜。

生态农场提供深度体验。一些农场推出“认养一棵树”活动,游客可以认养石榴树,通过网络随时了解果树的生长情况。收获季节,农场会将果实寄送给认养人。这种模式很受欢迎,让远离田园的人也能拥有一份土地的情谊。

农产品加工体验也很有趣味。游客可以学习制作石榴酒、果酱,或者参与传统腊肉的腌制。这些体验不仅有趣,还能带走自己制作的产品。我记得有位游客感慨:“在这里,我不仅买到了农产品,更收获了一份对农耕文化的理解。”

会理的特色农业就像个万花筒,转动之间展现出不同的精彩。从传统的石榴种植到新兴的农旅融合,这里的农业正在书写新的篇章。每一颗果实、每一片田园,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在会理,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里的溪流。走进古城的老街巷,你能听见时光的回响。屋檐下的老人编织着竹器,广场上的人们跳着传统舞蹈,节庆时的锣鼓声穿越时空——这里的文化传承,是活着的、呼吸着的日常。

5.1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会理的非遗项目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代代相传的技艺和知识,构成了这个地方独特的精神图谱。

绿釉陶瓷的制作技艺令人惊叹。采用本地特有的陶土,配以传统釉料配方,烧制出的陶瓷泛着独特的青绿色光泽。我在陶艺作坊见过一位老匠人拉坯,他的手稳健而有力,泥土在转盘上神奇地变成各种器形。“这个配方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他指着釉料桶说,“现在的年轻人嫌麻烦,但有些东西不能丢。”

彝族漆器工艺堪称一绝。用土漆为原料,以黑、红、黄三色为主,图案多取材于自然和生活。纹样讲究对称均衡,寓意吉祥。记得在一位彝族老人家里,他拿出祖传的漆碗,上面的花纹依然鲜艳。“这些图案都有说法”,他指着碗边的云纹,“这是祖先迁徙的路线。”

会理饵块的制作技艺入选了省级非遗。选用优质大米,经过浸泡、蒸煮、舂捣等多道工序,做出的饵块软糯适口。凌晨三点,饵块作坊就开始忙碌。老师傅掌握着火候,每一锅米都要蒸得恰到好处。他笑着说:“做饵块就像照顾孩子,要用心。”

洞经音乐在会理传承了数百年。这种古老的音乐形式融合了道教音乐和民间曲调,常在节庆和祭祀时演奏。我有幸听过一次洞经音乐表演,老艺人们手持各种乐器,闭目演奏,音符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领奏的老人说:“我们不是在表演,是在与祖先对话。”

5.2 传统节庆活动

会理的节庆就像生活的调味剂,给平凡的日子增添色彩。这些世代相传的节日,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认同的载体。

火把节是最热闹的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村村寨寨都会点燃火把,驱邪祈福。夜幕降临,人们举着火把游行,最后将火把插在田间地头。火光映照着笑脸,古老的仪式焕发着新的生机。有个彝族小伙子告诉我:“小时候跟着大人举火把,现在带着孩子举,这就是传承。”

端午药市承载着民间医药智慧。端午节前后,街上摆满各种草药,人们来此采购“百草”,用于沐浴、佩戴和食用。药农们会详细介绍每种草药的功效,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上百年。一位老奶奶在摊位前仔细挑选艾草:“端午节的草药特别灵验,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

石榴节是新时代的节庆创新。每年石榴成熟季节,会理都会举办盛大的石榴节。开幕式上的歌舞表演、石榴王评选、吃石榴比赛,让传统产业与文化完美结合。去年石榴节,我见到一位果农捧着获奖的石榴,眼里闪着泪光:“这不仅是我的荣誉,更是会理石榴的荣誉。”

元宵灯会点亮古城夜空。各式各样的花灯沿街悬挂,龙灯、狮灯巡游表演,还有猜灯谜等传统活动。制作花灯的老艺人说:“现在的灯用了LED,但做法还是老手艺。传统要传承,也要创新。”

5.3 民俗艺术与手工艺

在机器生产的时代,会理的手工艺人依然坚守着祖辈的技艺。他们的双手,让传统文化以最直观的方式延续。

彝族刺绣绚丽多彩。以黑布为底,用彩线绣出太阳、火镰、羊角等图案,每一针都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密码。在彝寨,女孩从小学习刺绣,嫁衣要自己一针一线绣制。一位绣娘展示着她的作品:“这些图案是妈妈教的,以后也要教给女儿。”

竹编工艺实用又美观。会理的竹资源丰富,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从日常用的背篓、筛子,到精致的装饰品,竹子在匠人手中千变万化。老篾匠坐在门口编竹篮,手指灵活地翻飞:“现在的塑料制品多了,但竹编的东西透气、环保,还是有人喜欢。”

羊皮鼓舞充满原始力量。舞者手持羊皮鼓,边敲边舞,动作刚劲有力。这种舞蹈原本用于祭祀,现在也成为节庆表演。我看过一场羊皮鼓舞,鼓声震撼人心,舞者的呐喊声在山谷间回荡。领舞者休息时说:“跳这个舞要用心,要让祖先看见我们的精神还在。”

民间歌谣口耳相传。在田间地头、火塘边上,老人们还会唱起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记录着历史、传授着知识、表达着情感。有一次在村里,几位老人即兴对歌,歌词幽默生动,引得满堂欢笑。他们告诉我:“歌里的智慧,书本上学不到。”

会理的文化传承就像石榴树——根系深扎在传统的土壤里,枝叶却向着现代的天空生长。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不是对立,而是交融。每一件手工艺品、每一首古老歌谣、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种文化自觉,或许就是会理最珍贵的财富。

站在会理古城的青石板路上,你能感受到时间的重量。但望向远方,新修的公路蜿蜒伸向山外,这个古老的地方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答案。发展不是要抹去过往,而是让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脉搏共振。会理的未来,应该是一幅用传统颜料绘就的现代画卷。

6.1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在会理有着独特的内涵——它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肌理上绣出新花样。这里的乡村保留着最本真的模样,却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石榴产业带动乡村转型的效果已经显现。过去单纯卖果子的农民,现在开始经营农家乐、开展采摘体验。我认识一位果农,他在自家石榴园里建起观光步道,游客可以边采摘边听讲解。“去年光采摘体验就收入十多万”,他指着新修的停车场说,“比单纯卖果子强多了。”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需要智慧。那些百年老宅,既不能任其破败,也不能过度商业化。有个村子把废弃的土坯房改造成民宿,外观保留原貌,内部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村长说:“我们要让城里人来了不想走,让村里人留下能致富。”

基础设施改善让乡村重焕生机。去年通车的旅游公路,把几个偏远村寨串联起来。现在村民的土特产可以快速运出,游客也能更方便地深入乡村。一位经常进山收购山货的商贩感慨:“路通了,山里人的日子就有盼头了。”

人才回流给乡村注入新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他们把电商知识、新理念带回家乡。有个“90后”姑娘在抖音上卖彝绣产品,月销售额超过她在城里打工的收入。“家乡有太多好东西”,她一边打包发货一边说,“只是需要换个方式让外界看见。”

6.2 文旅融合发展

在会理,文化和旅游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度的化学反应。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带着文化温度,每一种文化都能变成可体验的旅游产品。

非遗活化利用打开新空间。那些曾经只在特定场合展示的传统技艺,现在成为游客可以亲手体验的项目。陶艺作坊开设了体验课,游客能在匠人指导下亲手制作绿釉陶器。作坊主人说:“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纪念品,还有对会理文化的理解。”

节庆旅游成为新亮点。火把节、石榴节这些传统节庆,经过精心策划包装,吸引着八方来客。去年火把节期间,全县酒店一房难求。旅游部门负责人透露:“我们要让每个节庆都成为会理的旅游IP。”

文化研学旅行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学生来会理,学习彝族文化、体验农耕生活。在某个彝寨,孩子们跟着老人学唱古歌、动手做漆器。带队的老师说:“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课本上的知识更生动。”

全域旅游理念逐步落地。会理正在打破景点之间的壁垒,让整个县域成为一个大景区。从古城到乡村,从石榴园到非遗工坊,游客可以深度体验完整的生活方式。旅游规划专家指出:“会理的优势在于,这里的‘活文化’本身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

6.3 特色产业升级

会理的特色产业就像老树发新枝,在保持本色的同时,不断萌发新的可能性。石榴、彝绣、陶瓷这些传统产业,正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生。

石榴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除了鲜果销售,现在开发出石榴汁、石榴酒、石榴保健品等系列产品。有家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把石榴籽加工成精油,价值提升了几十倍。企业负责人拿着新产品样品说:“我们要让石榴的每一部分都产生价值。”

数字技术为传统工艺插上翅膀。彝绣图案被数字化保存,建立版权库,设计师可以在线上进行二次创作。有个设计团队把传统纹样用在现代服饰上,产品很受年轻人欢迎。设计师坦言:“传统需要现代表达,才能走得更远。”

农业科技提升产业效益。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在石榴园推广应用,节水节肥还提升品质。老果农起初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现在成了忠实拥趸:“手机一点就能浇水,我这把年纪也能玩转高科技。”

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农业+旅游”“文化+电商”“手艺+设计”等跨界组合,让传统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有个手工艺人既在作坊接待游客体验,也在网上接定制订单。“现在路子宽了”,他边雕刻漆器边说,“老祖宗的手艺也能养活现代人。”

会理的发展就像在走平衡木——一只脚要踏准时代的节奏,另一只脚要踩稳文化的根基。这个过程中,最难的不是引进新东西,而是找到新与旧的和谐共处。或许会理的未来,不在于变得多“现代”,而在于能多好地诠释“传统的现代性”。当石榴花年年盛开,当火把节代代相传,会理就在这循环往复中,书写着自己的发展故事。

你可能想看: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