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产业升级与古城保护:从传统到未来的华丽转身,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

站在古运河畔眺望今天的扬州,你会看到一座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城市。曾经的盐商文化名城,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自己的产业版图。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改头换面,更像是老树发新枝——在深厚的历史根基上,生长出面向未来的产业新芽。

产业升级的华丽转身

扬州的经济数据讲述着一个生动的转型故事。从2020年的6048亿元到2024年的7809亿元,再到即将突破8200亿元大关,这些数字背后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成果。我去年拜访当地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时,负责人感慨地说:“过去我们靠的是传统工艺,现在必须拥抱智能制造。”这家企业的转型正是扬州产业升级的缩影。

江苏扬州产业升级与古城保护:从传统到未来的华丽转身,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

“613”产业体系的构建让扬州的产业发展有了清晰路径。六大主导产业与十三条新兴产业链相互支撑,其中九条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元。这种布局既考虑了现有产业基础,又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上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突破40%,这个数字在四年前还不到35%。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

新兴产业崛起之路

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这些听起来颇具未来感的产业,正在扬州这片古老土地上扎根生长。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打造,让扬州在新兴产业领域有了自己的名片。记得有次参观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原本的农田上崛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厂房,这种视觉冲击让人真切感受到产业变革的力量。

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扬州选择了一条既符合自身条件又顺应时代趋势的路径。以新能源产业为例,从最初的光伏组件制造,到如今涵盖储能、智能电网的完整产业链,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稳健。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让新兴产业在扬州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中科院扬州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的建立,为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平台不仅带来先进技术,更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来到扬州。我曾与一位从上海回到扬州工作的工程师聊天,他说:“现在的扬州,有了让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形成进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创新要素在扬州这片土地上自由流动。这种协同创新的氛围,让扬州在保持古城韵味的同时,焕发出全新的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扬州产业转型最有力的助推器。

走在今天的扬州街头,你能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活力。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正是产业转型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扬州用实践证明,古老的城市同样可以拥抱最新的产业变革,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节奏。

沿着东关街的青石板路慢慢走,你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宅院的门楣上挂着传统匾额,院内却传出年轻创业者的讨论声。这种新旧交融的场景在今天的扬州随处可见。这座城市正在用独特的方式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让历史成为负担,也不让现代化抹去记忆。

古城保护的"绣花功夫"

扬州人对古城保护有自己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一种精细化的维护与活化。当地规划部门的朋友告诉我:“我们像绣花一样对待每一条古街巷,每一处老建筑。”这种理念体现在《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的每个细节里。从建筑高度的控制到立面材料的选用,都有明确的标准。

历史价值要素评估制度的建立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去年参观仁丰里街区改造时,项目负责人指着一栋明清老宅说:“我们不是简单拆除重建,而是先评估其历史价值,再决定如何修缮。”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扬州在城市化浪潮中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肌理。古建风貌监管的强化则确保了修复工程不会破坏原有的建筑特色。

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

扬州的城市更新有自己的节奏。它不像某些城市那样大拆大建,而是采取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扬州市城市更新管理单元规划编制指南》的发布为这种更新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记得有次在皮市街看到工人们正在修复一堵老墙,他们不用现代的水泥,而是专门调制了传统的灰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令人印象深刻。

城市更新“政策包”的出现简化了审批流程,让更新项目能够更高效地推进。这个创新做法让我想起去年采访的一个案例:一个老厂房改造项目原本需要跑十几个部门,现在通过“政策包”实现了“一窗受理”。这种制度创新不仅提高了效率,更激发了市场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

多元参与的保护模式

“政府+居民+市场”的多元参与机制让古城的保护更新更具活力。在彩衣街的改造过程中,我目睹了这种模式的运作: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提升,居民自主选择经营业态,市场力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三方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形成了良性互动。

两种主要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各自优势。“政府主导、国企运作”模式适用于需要统一规划的重点区域,确保了整体风貌的协调性。而“市场主导、经营者自主开发”模式则更适合小尺度的商业街区更新,赋予了项目更多个性与创意。这种灵活多元的保护更新方式,让扬州古城既保持了历史韵味,又焕发出当代生机。

傍晚时分,站在文昌阁眺望古城,你会看到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的画面。这种平衡不是偶然达成的,而是扬州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独特路径。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在这里不是对立的选择题,而是可以兼得的实践课题。扬州正在用行动证明,历史文化遗产完全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而非负担。

你可能想看: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