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产业转型与古城保护: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历史传承双赢?
漫步在扬州古运河边,你会看到货船缓缓驶过千年水道,而岸边的工业园区里,新能源装备正整装待发。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城市,正悄然经历一场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1.1 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目标
扬州的“613”产业体系就像精心编排的交响乐——6大主导产业集群如同主旋律,13条新兴产业链则像和声部,共同奏响产业转型的乐章。这个体系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扬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
我记得去年参观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时,一位当地企业家告诉我:“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制造业,现在更关注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这种转变在数据上得到印证——扬州计划到2025年形成2-3个规模超2000亿元的地标产业,培育超过10条百亿级新兴产业链。
工业开票销售超万亿元的目标听起来很宏大,但当你看到扬州各工业园区夜间的灯火通明,就会明白这个数字背后的努力。或许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型不是简单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注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
1.2 主导产业集群布局
扬州的6大主导产业集群呈现出清晰的梯队布局。高端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承载着扬州制造业的深厚底蕴,而新能源、新材料则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江都区,我目睹了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从单一产品转向智能网联汽车系统解决方案。一家传统钣金企业现在同时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池包壳体,这种转型既保住了原有业务,又开辟了新市场。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命健康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令人印象深刻。扬州高新区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分享道:“我们选择扬州,看中的不仅是政策支持,更是这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这种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确实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13条新兴产业链中,晶硅光伏和储能产业的表现特别亮眼。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扬州在这两个领域的提前布局开始显现成效。不过客观来说,航空和人工智能等部分新兴产业还需要更多时间培育。
1.3 经济发展数据与增长态势
2024年扬州交出的经济成绩单值得仔细品味。7809.64亿元的生产总值,6.0%的增长率,这些数字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
第二产业6.5%的增速明显高于整体水平,说明制造业仍然是扬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4348家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这个数据高于GDP增速,表明工业企业的效益在改善。
我曾经分析过扬州近五年的经济数据,发现服务业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这种产业结构比许多单纯依赖服务业的城市更加健康。58.8%的行业增长面也说明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广泛。
当然,数字不能说明全部。在广陵区的一家小微企业,老板告诉我:“虽然大环境有挑战,但我们通过产品创新,今年订单还是增长了15%。”这种微观层面的活力,往往比宏观数据更能反映经济的真实状况。
扬州的经济转型之路还很长,但目前的态势确实令人鼓舞。这座城市正在证明,历史底蕴与现代化发展可以并行不悖,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能够相得益彰。
沿着扬州东关街的青石板路行走,一边是修缮完好的明清宅院,另一边是融入现代设计的生活空间。这种新旧交织的景象,正是扬州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工作的生动写照。
2.1 古城保护规划体系
扬州对待古城保护的态度,更像是在照料一位需要精心呵护的长者。《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和《扬州市城市更新管理单元规划编制指南》这两份文件,构成了保护工作的基本框架。它们不是生硬的规章制度,而是为古城量身定制的成长方案。
那个包含11大类、81项指标的“基础+特色”体检体系,让我想起中医的望闻问切。从公共服务设施到建筑安全韧性,每个指标都像是一个诊断点位。去年参与的一次古城街区调研中,我们就是用这个体系发现了多处需要紧急修缮的传统民居。
历史价值要素评估制度特别值得一提。它不是简单地将建筑分为“保护”和“拆除”两类,而是细致评估每栋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再利用潜力。这种评估方式避免了过去“一刀切”的保护模式,让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得以保留。
2.2 城市更新创新实践
扬州的城市更新“政策包”就像是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创新工具。优化审批流程让项目推进更顺畅,而古建风貌监管则确保更新过程中不失传统韵味。
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我目睹了一个有趣的案例。一栋清末民初的老宅,通过“微更新”方式改造后,一层成为文创店铺,二层保留居住功能。这种更新既激活了老建筑,又延续了街区的烟火气。
扬州的创新还体现在资金筹措方式上。除了政府投入,还引入了社会资本参与保护更新。个园附近的一个项目就是由本地企业和居民共同出资,这种模式既分担了政府压力,也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记得有个老住户对我说:“以前总觉得老房子是负担,现在明白了,这是我们共同的财富。”这种观念的转变,或许比任何技术手段都来得重要。
2.3 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
扬州最令人欣赏的,是它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的平衡点。古城不是被冰冻在某个历史时点的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有机体。
在彩衣街,你能看到传统淮扬菜餐厅与时尚咖啡馆比邻而居。这种混搭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创造出独特的街区氛围。老字号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开始使用现代营销方式。这种融合让传统文化得以在新时代延续。
城市更新中的技术应用也很有意思。一些历史建筑在改造时,悄悄植入了现代节能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从外表看还是那个青砖小瓦的傳統建筑,内部却已经升级为适合现代生活的空间。
我特别喜欢扬州对待新建项目的态度。在古城保护区周边的新建项目,都必须考虑与古城风貌的协调。这种整体思维,避免了新旧区域的割裂感。
扬州的经验表明,保护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通过精心的规划和创新的实践,古城完全可以在保持历史底蕴的同时,拥抱现代生活需求。这种平衡之道,或许正是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评论